2021年03月30日 星期二
体育教学应适当回归“野性”精神
李建生

    为什么学校体育教学项目减少了

    我是体育教师出身,在担任校长的20多年时间里,接触过非常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其中很多人都为一件事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所困。小时候,我们光着脚就敢在水泥地上跑步,抓把沙子就能当镁粉上单杆做支撑回环,遇到障碍就想跳过去。然而时过境迁,现在不光低年级学生不会跳山羊、高年级学生不会爬云梯,就连一些大学也取消了长跑等项目。

    在我看来,各种变化无非归结于一个“责任”。多练多危险、多动多隐患,少练少担责,无事一身轻。这样的想法逐渐成了主流,只有少数体育教师会表现出“这个项目必须得练,出了事我承担”的霸气与担当。这体现出当今体育教师过于追求稳妥与规范的心态,缺少“野性”的教育观。“野性”一词,在词典里的解释为“性情不驯顺”。在我看来,应当适当倡导“野性”——身强体壮,意志坚强,具备吃苦耐劳、崇尚自由的生命精神。这种“野性”是内在充沛生命力的象征,是身体的舒展、思维的奔放,是生命自然的状态。细细品来这与体育乃至当今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反观近些年的教育,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考试要考的,从学生、家长到教育主管者都非常重视。不考或者一些不太重要的考核科目,日渐成为“鸡肋”,体育等科目某种程度上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此外,由于各方面顾忌安全等原因,关于生存和自护等许多方面的教育都是空白,在教育理念和具体内容的设计中,“野性”正渐行渐远。

    国外体育教学经验与中国反思

    这让我不禁想起在邻国日本交流时了解到的情况。在日本,如果孩子体育课发生了意外伤害,家长是要到学校给教师赔礼道歉的,因为在家长看来,这是自己孩子给学校和教师增添了麻烦。这与我们国内的情况大相径庭,我们的孩子在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家长就有可能会投诉学校和教师,久而久之,教师们尤其是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被束缚住了手脚,变得提心吊胆,更不敢组织孩子进行大运动量、带有危险性的活动和项目。很显然,两国家长教育理念的差别,影响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美国教育类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讲述了当下全球教育的一个困境:人和自然的关系渐行渐远,人越来越成为人的模样,逐渐退却了人的“自然禀赋”,曾经人被称为“自然之子”,而现在却慢慢变得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孩子们沉浸在现代化的生活教育环境中,一切被格式化、网格化、片段化,渐渐成长为被过分“规矩和驯服”的一代。他们如同被抛掷在一个封闭的教育环境中,安全、舒适,但缺少了生命的“野性”,丧失了本性中的生存意识。当孩子们在应试教育中变成了城市的囚徒,我们需要更多地唤醒他们的野性,让他们重新成为自然的孩子。

    体育教育是以培养健全的人为目标的。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曾经说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我一直认为,体育是五育中最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乐玩乐群的教育。它能教会学生如何有规矩地赢,更能教会孩子如何有尊严地输。而作为塑造人生最重要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应该体现出更大的担当。体育教育者既要有“注意安全”“组织周密”的细腻,更需要担当与野性。

    “野性”应该成为体育的重要理念

    前不久,一则新闻引发热议:一个13岁的少年为了不让妹妹再被蚊虫叮咬,他决定把“研究蚊子”作为假期自然实践作业。开始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抓了3000只蚊子养在家里,而且一养就是4年。其间他每天都观察蚊子的习性、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时不时地还要拿自己做实验,最终他发现了妹妹之所以招蚊子咬是因为脚上细菌比较多。未来,他还会接着做实验,希望可以研究出这种体质的人该如何防蚊。

    由此可以看出,不要试图去控制孩子,他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来感知世界。也许他们会遍体鳞伤,会感到痛苦,但真正的人生就是这么开始的。跌倒了没关系,失败了又如何?我想这正是学校体育教育应有的大气和霸气。正是这样的“野性”给了孩子不一样的气概,才能促使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即使摔倒了也会努力爬起来。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青少年讲,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并且指出,“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体育作为“五育之一”,既是基础,又是保障,没有强健的体魄,其他方面都无从谈起,凸显了体育在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做好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我期待,让校园体育回归本质,让教育带着一些“性情不驯顺”的野性,大力提倡“野蛮体魄”的教育观,让学生能自发成为一个脑里有智慧、心中有梦想、身上有力量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光南小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