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4日 星期三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顺媒体融合而变,以三平台、五模块、六核心育人模式提质培优
校媒融通培育传媒人才
马俊 戴剑平 李鹏 何志宏
学校教师通过公益直播为增城荔枝直播带货
学校新闻传播学教授在校内演播厅给传媒中心学生带货直播做技术指导

    短短4个月,创下2000多万元业绩,王钗在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华立职院”)就读期间,创立了深圳枣尚好贸易有限公司,营业额快速提升。王钗抢抓网红经济风口,用传媒经济学等知识提升公司经营效益,她利用创业所挣的钱在山区捐建了公益图书馆。

    近年来,华立职院坚持“根植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创业特色”的办学思路,乘融媒体发展之势而上,系统谋划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育“一技之长、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传媒应用人才。学校推动传媒类专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建立横向融通的育人机制,强化产教融通、校媒融通、师资融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融通等,促进人才培育链与产业需求链对接和融合,努力推动传媒类专业高质量发展。

    将问题、需求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照系”

    “我原来在华立职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读书时,学习理论知识偏多,社会实践机会少。”梁颖茵通过专升本、读研进行深造,从广州大学新闻学硕士毕业后,又回到华立职院任教。她对比发现,现在华立职院大一学生就有机会到媒体公司实习,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

    从2011年以来,华立职院就相继开办了新闻采编与制作、网络新闻与传播等专业,培育技能型传媒人才。一方面,移动传媒、融媒体等发展新浪潮引发媒体行业急剧变革,而原来学校传媒类专业主要根据传统媒体要求设置课程,在技能训练上以采写编评为核心。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较为单一,也滞后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原来学校传媒类专业的教学是从书本到书本,“在黑板上教新闻、学新闻”。校内传媒实训场室相对不足,校媒合作也不够深入、持续,学生难以获得“真枪实弹”的实战训练。另一方面,计算机、艺术设计等专业与传媒的“跨界”人才在融媒体时代也颇受欢迎。而计算机等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实践传媒知识的机制、平台相对欠缺。

    关门办学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2015年,华立职院以问题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对标市场需求,推动传媒类人才供给侧改革。学校把“应用型和职业性”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定位基调,坚持以产教关系定供求、校企关系定机制。学校明确“媒体变我也变,正能量传播永不变”的思路,以“重实训”为导向,从校内、校外整合与融汇传媒实践资源。

    为搭上媒介融合的发展快车,华立职院摒弃原来系统内部自我循环式的人才培育模式,引导传媒类专业校内交叉、校外融合。学校对内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启动“传媒+教育教学与应用管理”的科研项目,全面实施“传媒+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对外强化学校、行业“双主体”育人,以更大的力度开门办学,逐步形成紧密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着力为媒体融合培育具有新闻意识、传播理念、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传媒人才。

    “双循环”培养模式助推学生专业成才

    近年来,华立职院以融媒体人才新需求为指引,促进人才培养校内外“双循环”。学校着力打造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实践3个平台,构建基本素质、核心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实践5个模块,培育学生六大核心能力。

    华立职院以人工智能、美育等六类课程为基础,重构传媒类人才通识课程平台,并单独列出核心素养提升模块,为学生打下宽口径的专业基础。学校还开设面向传媒类岗位的选修课程群,为全校对传媒行业有兴趣、有工作意向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课程如何紧随传媒行业转型升级而动态调整?华立职院教务处负责人介绍说,学校将职业能力清单和学习水平作为核心内容,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和开发课程,构建专业课程平台。学校还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培育学生基本、专项、综合等6项技能。

    纪钰文等传媒类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视频处理等知识,在传媒中心等“练兵场”实操训练。“实践在身边,新闻在手边,我们在校内搭建‘教学式工厂’,启动与企业运作逐一对应的实训体系,努力实现校内校外一条线,让学生在校即成为‘媒体人’。”华立职院传媒学院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学校投入600多万元,打造校园电视台、华立传媒中心等全真型全媒体校园实践平台。学生根据特长选择岗位,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岗位职责相结合。

    华立职院系统构建专业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学校每学期根据实践要点,动态制定人才实践方案,循序渐进地推进参观体验、基础训练、专项实训等6个步骤,引导学生在6个学期中逐步掌握数媒影像等领域的关键知识和技能。

    华人头条广东运营中心总裁用真实案例指导华立职院学生练习电视编导等实践技能。学校聘请传媒行业专家,担任传媒类专业兼职教师。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组成“双导师”,打造“传媒+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带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学中做、做中学。

    华立职院与广东珠江电视台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打造覆及报纸、广电、网络的“校媒融合群”。相关单位通过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一体化课堂等“四共建”,协同构建工企结合、双向循环一体的“传媒+育人”平台,努力实现生产标准和课程标准、职场环境和教学环境、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融合等“四融合”。

    校媒合作促使教师密切关注业界媒体融合实践探索,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学校传媒专业学科带头人开展的“新世纪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电视剧的谱系生成与主题流向研究”项目,已立项为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

    思政课入心入行促进学生精神成人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当地荔枝等部分农产品出现滞销。华立职院传媒团队策划“校长直播带货”等主题活动,首播一小时卖出1950公斤荔枝。学校用直播带货帮很多农户拓展了销路,得到“学习强国”等平台报道。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将思政元素融入传媒类专业课程,引导传媒类专业学生坚守人民情怀,传播正能量。”华立职院党委书记、教授林伟健介绍说,学校传媒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人才、资源优势,引导传媒类专业学生走向校外的广阔天地,践行“四力”,助推乡村振兴。学校还发挥“传媒+专业”的优势,探索“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社会服务新模式。

    2015年,学校与广州增城区大埔围村签订“校企村共建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积极帮大埔围村利用政策扶持,建立校村联动的研发和服务平台,合作成果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评为2018年度“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随着合作项目走深走实,学校参与推动大埔围村等数个乡村入选美丽乡村;2019年,大埔围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为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礼,华立职院传媒中心创作了“青春为祖国歌唱”,作品被广东教育、华人头条等媒体转载后,总阅读量达“10万+”。学校还举办红色歌曲进校园活动,让校园唱响正能量,引导学生们精神成人。

    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成就自己、奉献社会

    “正是在学校经受了实战磨炼,我们较好地掌握了数字图像处理等实践技能。”华立职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陈华贵利用所学创立广州市蜜悦广告策划有限公司。近3年,公司年营业额超过800万元。

    经过6年多实践,华立职院以实战带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实战中提升学习能力、培育科学精神、训练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企业、产业、学校四方共赢。学校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影响力日益扩大,学校官微连续3年获得广东高校(高职高专组)新媒体影响力大奖……近年来,华立职院引导传媒类专业学生充分发挥学校传媒平台优势,发现、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唱响主旋律的担当作为。学校传媒类专业学生在华人头条APP实习期间,数十篇稿件阅读量达“10万+”。学校师生开设的华立微电台板块也受邀入驻广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平台“粤听APP”,用声音传播了中国文化和故事。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浪潮奔涌。学校顺势而为,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把好创意转为好产品、好公司。”华立职院董事长张智峰说。

    华立职院学生创建了大学生摄影创意工作室等平台,在省级创新创业研究项目中获得立项,在专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刘昌懂等3名学生在校期间就创办了广州十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北汽集团(广州)等知名企业制作宣传片,公司成立当年,营业额就超过500万元。

    华立职院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就业水平同步提升。近年来,学校传媒类专业学生总体就业率达98.27%,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华立职院培育高素质传媒类专业人才的做法经验开枝散叶,推广到华立大学集团等地。华立职院联姻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共同构建“传媒+育人平台”人才培养机制,惠及4万多名全日制在校生。

    新时代、新使命,华立职院将顺应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时代东风,继续深化提升学界业界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用奋斗努力书写培育高素质传媒应用人才的“得意之作”。

    (马俊 戴剑平 李鹏 何志宏)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