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3日 星期二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创新构建主题型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
李培亮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如何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以夯实马克思主义教育为基础,不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谋划推动学院发展工作,铸魂育人、强基固本、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干部素质、构建新生态、筑牢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生命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创新源于对教育模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革新,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秉承“厚德励学、笃行拓新”的校训,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国家和省级教学与科研平台及创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心任务融合、增强马克思主义教学实践等方式,创新开展主题型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经过不断尝试,逐渐探索出一条主题型教育之路。

    以筑牢马克思主义教育根基为主题,创新思想教育

    近年来,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不断创新,筑牢思政教育之基,逐步走出一条主题型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道路。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线上线下讲授党课,不断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历史融入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尤其重视思政队伍建设,积极联系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开展经验学习交流;组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专题培训班学习,如遵义干部学院、井冈山红色文化教育学院等;积极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要求全体思政队伍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广东省每年举办的“励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学校党委学工部“五早一晚”养成教育、校团委“青马工程”学生干部培训、学院“育苗考研计划”等,经过多年积累和扎实推进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好的院风和学风已经为学院主题型马克思主义教育筑牢思想根基。

    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中心任务融合为主题,互融互促

    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力点和着力点,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升,不断落准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是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融合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专业中心任务,并促进其互融互促的抓手。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以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网上与网下“三个融合”为抓手,大力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进度和职责分工,立项建设思政示范专业、思政示范课程、特色课堂,涵盖专业、课程、课堂三个层面的示范体系逐渐构建起来。近年来,学院各基层党组织积极与地方金融、企业等部门共建合作,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搭建校内外、境内外组织机构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成立研究机构(团队)、邀请业界专家指导等方式,促进教学融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如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近年来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德国欧福大学以及台湾东吴大学等高校建设人才学习交流机制。二是创新校企党建模式。与企业党组织共建研究平台和沟通交流平台,推动双方人才培养;丰富校企合作背景下党组织建设协同发展工作模式。

    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教学实践为主题,创新课堂教学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在以构建实践教学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突破以往只重视课堂教育、忽略社会实践教育的惯性,坚持课程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学生党支部带领团委、学生会开展普法活动、宣传志愿服务、申报暑期社会实践等,结对共建“党课主题日”活动,将思政学习与法律学习相融合。开展课程思政,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法学相关教学中,并在微信公众号开设法学课堂专栏,达到线上线下学习的良好效果,持续开展“青马工程”“与信仰对话”“每月一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满足学生内在精神成长需求。以“五早一晚”为牵引,大力开展学风建设,不断在学生中形成自觉早睡、早起、早餐、早练、早读的良好习惯。把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和政治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定期收集信息、分析研判,及时准确掌握苗头性事件,杜绝政治安全隐患。建构“三三五”精准资助体系模式,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形成具有特色的“润心育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案”,健全就业指导及帮扶体系,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深入人心。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平台建设为主题,创新人才培养

    信息化手段突破了地域上的限制,交互式远程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途径更加广泛,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成本的降低,使校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有机联系,形成全员开放的教育空间。学院积极通过“微信、Bilibili、抖音、易班”等平台,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喜欢的教育形式,大力开展网络思政。运用虚拟思政教育平台,开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路径和新领域,不断满足学生内在精神成长需求。如依托“易班”平台,解决学生校园日常思想、学习和生活的问题与困惑;依托微信公众号创建抗疫系列栏目,达到阅读量2065人次/日的效果。开辟学生网络思政新阵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能够很好地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李培亮)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1-03/23/11/ZGJYB2021032311_b.jpg 11 中国教育报 12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