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8日 星期四
武汉理工大学
探索核心价值观教育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周政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旋律”,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近年来,国家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落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武汉理工大学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办学优势,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以及校园文化中,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应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创新,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底色,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入。武汉理工大学在课堂教学中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理论辨析、事实澄清、舆论匡正等方面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地位。

    理论辨析是解决学生理论模糊的好方法。武汉理工大学遵循课程思政规律,加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力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主线,把西方政治学、比较政治学、世界近现代史等课程纳入通识选修课教学体系,在比较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西方民主政治“理论迷雾”的辨识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思政课堂要善于在事实澄清中揭露国外“景观社会”掩盖的残酷现实。“景观社会”的本质是一种“滤镜社会”,具有虚假性和意象性。因此,学校思政课教学以增强实效性为宗旨,及时将国内外热难点问题纳入为课堂教学素材,灵活运用国外“棱镜门”事件等案例。同时,针对社交媒体等平台出现的“中国责任论”等错误思潮,学校要求思政课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努力将自己锻造成新时代网络意见领袖,积极引领网络舆论导向,营造向善向上的舆论氛围,提高复杂舆情匡正的实效性,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课外实践中锤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行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熟记“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将大学生锻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实践者。

    为此,武汉理工大学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部门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一系列的举措下,学校经常性地组织大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各院部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为偏远山区和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学校通过抗击新冠疫情志愿服务、研究生支教团“扶智立志”活动、研究生义务宣讲团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教育对课堂理论教学的价值协同作用。

    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育人的关键是以文化人,是隐性德育的基本形式,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的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善于发挥思政课显性教育与专业课隐性教育协同作用,更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如今,“90后”“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成为高校环境育人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武汉理工大学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新闻网等网络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校一批爱岗敬业的教职工和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进行宣传报道,在全校范围内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学校先后通过组织“舆论热点面对面”“网络舆情护旗手”等网络思政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责任感,加大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力度,增强大学生对复杂舆情的分析和应对能力,在鲜活、生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政龙)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武汉理工大学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1-03/18/07/ZGJYB2021031807_b.jpg 07 中国教育报 8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