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中教评伦
2021年02月08日 星期一
齐齐哈尔医学院教师以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尊重遗体捐献者——
与“大体老师”同教同行
本报记者 曹曦
扫二维码看相关视频

    “面对每位‘大体老师’,我们都是在上一堂特殊的思政课。”说起“大体老师”,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姚立杰的表情顿时肃然。

    姚立杰说,医学院校把志愿者捐献的遗体尊称为“大体老师”,不论年龄、性别,他们都是医学生们的无言良师。

    用心接触“活教材”

    实验室里,姚立杰用手承托起心脏器官,放在白衣外自己心脏对应的位置,带领听课的学生接触“大体老师”。她说,只有教师亲自用肢体、行为去接触演示,才能让学生放下恐惧,用心接触、接受、接纳。

    默然无语、带着强烈刺鼻气味的“大体老师”是医学院校学生的“活教材”。1997年毕业留校至今,姚立杰在解剖学教研室任教24年,“携手”近百位“大体老师”同教同行,他们中最大的94岁、最小的20岁。

    2010年,齐齐哈尔医学院成立了遗体捐献登记接收站,负责黑龙江西部地区4个城市遗体捐献的咨询、登记和接收工作。穿着白大褂、闻着福尔马林、触摸着不同的“大体老师”,“记得有一次要把50具‘大体老师’标本从二楼搬到一楼,装车、转运、进行殡葬意义上的处理”……姚立杰就是在这个反反复复的教学过程中送走青春、人到中年。

    一开始,最尴尬的就是遇见别人因不理解而有些嫌弃的眼神,从不主动握手、绕着熟人走路是姚立杰和同事们下意识的行为。“能够坚持下来不容易,也是一种庆幸,我们这些与‘大体老师’打交道、接收遗体的人群也逐渐从不被理解到慢慢得到支持。”姚立杰说。

    多年来,姚立杰主讲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等多门专业课,还承担了多项教科研项目。此外,她还带领着其他教师负责遗体捐献登记接收站、形态学展馆的工作。

    实干担当的“爱心使者”

    “一开始很紧张,也有点害怕,当近距离靠近、接收‘大体老师’的时候,由陌生到熟悉,会不由自主地把他们当成朋友。”2014年,80后的孙石磊调入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专职负责遗体捐献登记接收站的工作。

    接收站的工作是从接听电话开始的,咨询和登记这样看似很简单的环节,实际上极其需要严谨和耐心。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孙石磊利用自查和红十字会及家属反馈等,改进工作方式,得到了各方的认可。6年来,孙石磊完成遗体捐献咨询350多次、接收86具遗体、运送火化遗体86次,被称为“爱心使者”。

    “手机24小时开机,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接到任务就要立刻出发。”孙石磊说。2020年3月14日,接收站接到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家属的电话,志愿者已过世,需要及时完成遗体接收工作。孙石磊与工作人员徐浩驱车300多公里,完成签署接收手续、安顿家属、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等流程,顺利完成接收工作。

    从2019年开始,遗体捐献登记接收站都会在9月10日这天开展感恩“大体老师”留言、感悟“解剖学第一课”等活动。每年科普活动日,解剖学教研室都会开展“解剖学课程思政”,向学生讲述解剖学和遗体捐献的故事。孙石磊还积极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遗体告别、骨灰移交、清明祭扫等活动。

    延续大爱的“献身”传承

    姚立杰介绍,在学习人体解剖之前,要先讲解遗体捐献方面的知识,让每名学生养成尊重遗体捐献者的习惯。

    “齐齐哈尔医学院形态学展馆建于2006年,展馆设计成中央的心形展台与两侧指状排列的展柜,象征双手托起一颗爱心,用这样的设计理念表达对社会爱心人士为医学教育事业贡献的感恩之心。”医学院专职教师许磊说,展馆全年无休,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累计接待2万余人次,承担教学任务、新生入学教育、承接遗体捐献和科普宣传等工作。

    为方便捐献者家属进行追思悼念活动,姚立杰带领接收站的教师们设立了纪念网站、网络纪念堂,并链接在齐齐哈尔医学院校园网主页上,供捐献者家属进行悼念、祭奠活动。

    学校对捐献者家属的回访制度也拉近了与家属的心理距离。“失去一个亲人,却得到了更多的亲人,捐赠的意义更深远、也更暖心了。”遗体捐献者家属刘先生说。

    “从选择医学专业的那天就想着当一名好医生,接触到解剖学前辈和‘大体老师’后,更理解了献出自己、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真正意义。”遗体捐献志愿者、齐齐哈尔医学院2019级学生魏椿栩毅然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和器官捐献协议。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