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4日 星期四
内外协同发力化解育儿焦虑
杨三喜
石向阳 绘

    不断给孩子打鸡血、安排学习与活动,不停敦促孩子拼搏,越来越多不甘落后、不敢落后的家长走进“鸡娃”的队伍。临近期末,“鸡娃”家长们这种焦虑的心情也达到峰值。近日,不少媒体报道了大城市中一些家长群体的焦虑,引发关注和热议。

    “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海淀肯定是不够。”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段子,形象描述出北京海淀这个高知家庭云集区域激烈的“拼娃”现实。段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据《光明日报》报道,一个8岁孩子已经积累了厚实的学科基础:突破了识字关(6000字),能够中英文自主阅读,学完小学课内六年的数学,开始学三年级奥数;钢琴过了英皇二级,跆拳道绿带……面对这样的孩子,身处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育儿焦虑自然不可能小。

    有专家对“鸡娃”现象进行了总结,认为是一种典型的专制型或权威型教养方式,超前培养、突出特长、挤进名校,是“鸡娃”的实现路径。焦虑的家长特别关注孩子,把更多时间放在孩子身上,并习惯于用数字化、阶段化指标衡量孩子。当很多“志同道合”的家长聚集在一起互相攀比、互相竞争时,这种育儿焦虑也就无形中变得更甚。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在一个快速变革发展的社会中,这种育儿焦虑更是社会心理自然而然的投射,自有其深厚的经济文化背景。但是,如果违背教育规律,违背儿童成长规律,不断给孩子加码,效果很有可能适得其反。而化解这种焦虑,并没有药到病除的良方,需要教育内外协同发力。持续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之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满足更多学生上好大学的愿望,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教育系统的责任。

    但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承认,缓解教育焦虑,药方其实不全在教育本身。优质教育资源扩充之后,家长的需求水涨船高。这也正是最焦虑的家长并非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农村地区的家长,而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相对丰富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家长之原因所在。很多父母的焦虑源于担心孩子的收入、地位不如自己,但相比于父母那一代人的进城之路,下一代人要想实现更高的跨越,难度必定加大。事实上,在一个均衡系统内,不可能所有家庭的下一代都比前一代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不可能所有人同时实现“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地位更高”。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子女优于自己,寸土必争、分秒必争,不仅会加剧教育焦虑,推高竞争烈度,最后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尊重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理性、冷静看待孩子的未来发展,增强对孩子的信任和对未来的安全感,相信他们终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方能破除执念,从无休止的“拼娃”困局中解脱出来。

    还要看到,家长们育儿焦虑、名校焦虑,部分也源于“唯学历”的用人评价机制,在于不尽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此,不断破除“唯学历”,树立以能力为主导的用人导向,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让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毕业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都能靠自己的能力获得体面的薪酬,过上体面的生活,社会上蔓延的育儿焦虑自然会得到极大缓解。

    (作者系本报记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