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中教评论
2021年01月06日 星期三
多元共治撕开伪招聘面纱
王家源

    想为简历“贴金”却高价办了“山寨”证书;追求高薪工作却陷入“美容贷”骗局;加入“兼职群”却上了当,甚至成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凶……近日,有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伪招聘”,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设置了诸多陷阱。

    所谓伪招聘,就是以招聘为名,行诈骗之实。求职大学生,成为这类骗术最集中的受害者。

    如今,网络招聘已经成为求职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的主要渠道。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3.96万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网站1.5万个,2019年,通过网络发布的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分别达到了4.04亿条和8.23亿条。

    网络招聘服务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非法使用个人信息、对用人单位资质的真实性审核不严等问题,利益大、违法成本低、存在监管漏洞给行骗者带来了可乘之机。

    经过梳理,常见的招聘骗术有:以高薪为饵,利用求职者求职心切的心理,要求缴纳押金、体检费等费用;名为招聘,声称“免费入职培训”“先培训后上岗”,实则是在招生、卖课、放“培训贷”;打着给面试者“考核”的旗号,骗取应聘者的设计、方案,方案提交后便再无下文;虚设岗位,用无需经验吸引应届生,最后要求应聘者从事销售、“地推”甚至是电话诈骗、传销等等。

    而在“传统”的套路之外,借助网络,骗术也越来越五花八门,呈现出职业化、产业化的特点。正如媒体报道中提到的案例,刘先生接到电话,声称可以帮他办一张国家住建部门认可的“全国建筑工程专业”认证报告,在交了300元报名费、7500元“入库资料费”后,刘先生“如愿”得到了一张并不存在的证书。

    不难发现,促成这个涉案金额近千万元骗局的,不仅有精心伪造的“官网”,最为关键的,是与真实需求相匹配的个人信息。诈骗者事先冒充建筑公司在招聘网站发布了招聘信息,接收应聘者简历,再以办证的名义给应聘者打电话精准施骗。

    针对网络招聘服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人社部近日出台了《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对网络招聘信息审查、信息保护、收费管理等服务事项进行了规范。这是我国网络招聘服务领域第一部部门规章,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完备的网络招聘信息管理制度,依法对用人单位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

    对此,招聘平台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加强事前信息审核,协助有关部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惩治,并利用技术手段,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切实保护求职者的个人信息。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强化威慑力,净化网络招聘的市场环境。人社部门也应与其他部门加强信息共享,提高监管的时效和能力。此外,行骗者利用社交媒体行骗现象高发进一步呼吁执法机关、互联网企业等参与进来,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

    面对花样繁多的行骗手段,求职者要进一步提高警惕,摆正心态,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目标行业、企业和职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求职路上不要急于求成,一味追求高薪和高福利,以免中了骗子的圈套。

    (作者系本报记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