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城一中学生参加麻城市中学生运动会篮球赛

麻城一中举办第13届体育科技艺术节
巍巍龟峰山下,汤汤举水河畔,矗立着一所百年红色学府——湖北省麻城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麻城一中”)。120年来,学校高擎红色火炬,赓续大别山精神,依托深厚办学底蕴,始终以“黄冈排头兵、荆楚新标杆”为目标,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在一次次教育突围中勇立潮头,取得了“桃李满天下,栋梁遍四方”的育人成果。
百廿弦歌 薪火相传 县中启航
麻城一中的历史,是一部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厚重篇章。其源起可追溯至1905年,在麻城著名旧民主主义者屈子厚的积极奔走下,城南亭州试院被改建为麻城县立高等小学堂,屈子厚担任首任堂长。
1905年至1938年,学校虽历经名称与地址的多次变迁,但始终承担着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的重任。1911年,革命先驱董必武来校执教,担任国文教员兼校监,传播进步思想,为学校注入了红色精神底色。正是在这方沃土上,王树声等学子思想觉醒,投身到救国图存的洪流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留下了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山河破碎,烽火连天。在校址数易的颠沛中,学校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在民族存亡的重要时刻,学校师生的脊梁从未弯曲。1938年,学校被迫东迁,在硝烟弥漫的抗战烽火中,学校弦歌不辍,顽强成长。这段艰难岁月不仅磨砺了师生教育报国的雄心与励志勤学的品格,更完成了学校从高等小学向中学的重大历史嬗变。
栉风沐雨,教育初心不移。1956年秋,学校的校名改为“湖北麻城第一中学”,学校由县管改为省管。1979年,学校更名为“湖北省麻城县第一中学”,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面向麻城县全县招生。
赓续红色血脉,让“追求卓越”的呐喊化作奔腾的伟力,麻城一中昂首迈进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2004年学校获得“湖北省普通中小学示范中学”荣誉称号。2021年8月,投资6.8亿元建成的麻城一中新校区正式启用,学校落实“以人为本,内涵发展,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理念,迈上教育高质量发展快车道,“黄冈市高中教学质量特别优秀奖”等荣誉,使麻城一中成为县域高中振兴方阵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麻城一中百廿砥砺的历程,既是一部厚重的教育史,又是一部映照时代风云的革命史,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发展始终与强国使命同频共振。
厚积薄发 潜心治学 追求卓越
(一)办学成绩突出
风雨兼程百廿年,麻城一中人始终潜心治学,至诚报国,孜孜探寻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的破局之道,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学校坚持“文化引领、科研引导、人才引路”的总体思路,全面实施“文化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名校”发展战略,书写奋进篇章。学校成为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生源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获得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第四批)先进学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重点课题先进实验校、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湖北省普通中小学示范中学等荣誉称号。
累累硕果映初心。一代代麻城一中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涌现出一批批具有影响力的校友,如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陈良刚、被誉为“故宫活字典”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向斯等,这些出色的校友共同绘就了麻城一中明亮的底色,是麻城一中育人质量的生动注脚。
进入新时代,学校顺势而谋,把“高品质创建、高质量发展”定为两大主线:以学生为本位,以现代视角为坐标,固根基、挖潜能、强特色,让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孵化器”。一幅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新画卷在红色土地上徐徐铺展。
(二)特色党建领航
麻城一中擦亮“党建五五三”金字招牌,把宏大理念化作可触可感的育人实景。学校党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围绕“忠心向党育英才,精心办学创一流”的主题,打造“党建五五三,清风拂校园”特色党建模式。
聚焦“五个一流目标”。学校把“以人为本、内涵发展、争创一流、追求卓越”写进章程,以实现“理念一流”;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以实现“作风一流”;制定“双培养”机制,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助力党员教师成为市县名师,以实现“队伍一流”;打造“教研党旗红、德育党旗红、融合党旗红、服务党旗红”党支部品牌,以实现“创新一流”;党员领衔教学、德育、服务等工作,在各条战线上勇担职责,以实现“成果一流”。
落实“五大育人路径”。一是文化育人,“百年校史馆”“绽放广场”“初心山”等共同组成“45分钟红色研学圈”;二是课程育人,“让历史告诉未来”“清风廉韵”“心语心愿”等课程覆盖全体学生;三是教研育人,实施“青蓝工程”,结对师徒共168组;四是活动育人,“模拟联合国”等社团年开展社会实践覆盖4000人次;五是环境育人,“党建园”“修身园”“敬业园”等十大景观实现“一步一景、一景一德”。
深耕“三大工程”,党建温度转化为师生幸福度。实施“特色思政课”工程,按照“课程有组织、有队伍、有思想、有研修、有实践、有评价”的“六有”标准,每年开设相关微课60节;实施“清廉校园”工程,坚持党风清明、校风清净、教风清正、学风清新、家风清扬,围绕“干部清廉从政、教师清廉从教、职工清廉从业、学生清廉修身、家庭清廉和谐”5个维度,推动清廉教育与校园文化、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相结合,致力于打造“五清五廉三结合”样本”;实施“双百帮扶”工程(百名党员帮助百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12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配备党员“爱心家长”,实现物质资助、心理陪伴、学业辅导“三包到户”。
(三)治理立矩铸规
从“管理”走向“治理”,从“制度”走向“文化”,麻城一中以现代化治理体系为支点,把教育真正定格在“人”的生命成长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擎、以制度为保障”,坚持“三讲”理念,搭建系统闭环的治理架构,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学生培养讲核心素养。学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育,拓宽多形式、多载体、多平台的素质教育途径。例如,组建多彩社团,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全面发展;建设“学生科学院”,引导学生探索奥秘、点亮智慧;组织励志远足活动,帮助学生培养优秀品质;实施“跑操工程”,强化纪律、使学生的体魄更加强健。“志趣高远、人格健全、心态阳光、乐学敏思、诚实守信、虔敬自励”成为广大学生的深刻印记。
二是教师培养讲发展。学校引领教师将个人教学实践与国家教育战略、技术变革、社会需求深度融合,让“小我”的成长轨迹与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同频共振,打造多层次教师培养体系,构建“造血机制”。学校坚持打通“两条路径”,即“名师成长路径”和“行政管理人员成长路径”。构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最美教师’—名师—正高(特级)教师—卓越教师—‘麻城一中教育家’”的“名师成长路径”,坚持“1358”培养节奏,使教师实现“1年入门、3年成型、5年成才、8年成名”。同时,构建“班主任—年级管理委员会成员—年级主任—处室主任—校级领导”的“行政管理人员成长路径”。学校致力于建设“三支队伍”,即:“敬业爱生、激情拼搏、勤于探究、善于合作、智慧卓越”的教师队伍、“信念崇高、勤政务实、担当垂范、团结进取、廉洁自律、奉献创新”的干部队伍、“服务至上、节约有度、执行力强、技艺精良、任劳任怨”的服务队伍。
三是干部担当讲服务。学校领导干部广泛听取师生愿望和需求,大力推行走动式管理、近距离服务、包班包年级机制,持续强化自身服务意识、角色意识、大局意识,以便为师生提供更加细致到位的服务。
(四)德育体系润心
麻城一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机制,对标“生活化、系列化、课题化、校本化”方向,围绕“教育有温度、德育有思路”的路径,把“大德”细化为“小行”,让学生在实践中育德、在德育中润心。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帮助个体生命绘就绚丽底色,坚持“以人为本、内涵发展”,构建了“一核三阶五环六翼”德育实施体系。“一核”即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同向同行、互为一体;“三阶”即高一阶段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高二阶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高三阶段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五环”即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大德育内容”;“六翼”即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大德育实施途径。同时,学校依托《学生成长手册》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实施德育学分制,以行动挣积分,以积分促优秀,让每名学生在正向激励中“自我赋能、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五)课堂革命强基
改革不是口号,而是啃“硬骨头”的连环行动。学校出台《高效课堂改革实施方案》,锁定“靶向突破+系统推进”总路径,打出“组合拳”:一是专家“诊脉”,聚焦数理学科,精准破解教学低效难题;二是外出学习,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集体奔赴名校,学习了解高效的教学模式,回校进行本土化再造;三是学生反授,全面推广费曼学习法,用输出倒逼输入,让学习常态升级;四是学案落地,以导学案为抓手,将教研标准嵌入每节课;五是干部蹲点,领导班子成员全流程沉浸式督导九大学科组,确保改革不走样;六是制度护航,多部门联动开展专项巡查,实行刚性考核,确保改革实效。
(六)三年砺剑腾飞
学校把高中3年视为一条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卓越教育链”,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力培养具有卓越人格、健康成长的接班人,通过“统筹—架构—施策”三步走,形成稳固完整的育人闭环。第一步,统筹规划,“五育”融合。教学、活动、实践、志愿一体设计,知识、能力、价值同步推进,为卓越人才培养奠基。第二步,系统架构,三阶递进。“习惯培养—理想信念—励志冲刺”3个阶段衔接紧密,人才培养目标清晰。第三步,精准施策,3年育人。遵循认知规律,把“一年突击”变成“3年规划”,即“高一重概念,高二建体系,高三强综合”,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学校建立年级管理委员会,实行年级扁平化管理,将年级、班级、学科3个层级打造成一个系统,实施“年级定骨架,班级落终端,学科供引擎”,三者目标同向、节奏同步。年级层级负责结构支撑、资源调控与方向引领,制定分段路线图,任务到天,责任到人。年级管理委员会成员下沉管理,抓住关键节点举行集会、主题活动,统一师生节奏,凝聚士气。班级层级重点关注学生每天的学习效率,做到“三到”——目标到人、情感到位、过程到点。在高一学生入学后就明确其3年指标与考核方案;关注特殊群体、关键时段,及时疏导焦虑,关注临界生,开展“一对一”谈心活动,针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后进生分层施策;班科联席会、联考质量分析会滚动召开,及时复盘,步步精进。学科层级决定考试的深度与精度。备课组统一对标大纲、教材与高考真题,共定进度、共研重难点。教师依据学情分层设计作业与测试,坚持个别辅导、集中讲评双轨并行,确保学生知识过手、能力过关。
学校注重“德育铸魂”“教研赋能”双轨助力:目标引航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筑梦卡、励志演讲、荣誉奖章等把理想信念变成看得见的“小目标”;实施文化浸润,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班级文化墙、光荣榜、名校展示板帮助学生明确具体方向;举办高考研讨会、专家进校诊断、真题深剖等活动,研究命题趋势;“日教研”“周教研”“月教研”等教研活动环环相扣;解题赛、命题赛、分批指导等学科活动轮番上阵。
(七)教师成长赋能
改革要持续深化,先得让教师成长跑出“加速度”。学校以教研为核心引擎,三层联动、靶向发力:学科组进行宏观规划,统一布局高考研究、试题命制、教师培养等八大领域,开展问题导向式教研,为全体教师筑牢根基。依托平台精准滴灌,“一中讲坛”分享前沿理念,“名师工程”培养骨干教师,“青蓝工程”实现以老带新,让智慧在师资团队里快速流动。近3年,学校新增“黄冈名师”7人、“麻城市名师”26人,5名教师领衔的名师工作室成为教师发展的“孵化器”,推动教师群体从“经验型”整体转向“研究型”。
(八)教研提质增效
麻城一中把党的教育方针写进课堂,把新课改理念刻进骨血,更把“教研”二字铸成品牌。依托教材《麻城一中教科研》这一阵地,“课堂有活力、课型有样板、学科有品牌、教研有深度、活动有目标、评价有导向、研究有课题、课程有特色、管理有章法、团队有引领”的“十有型”教研走上一条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本质转型之路。
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一二三四五”高效课堂体系,即“一个中心”“两个落实”“三个关注”“四个要素”“五个步骤”。“一个中心”指的是“学为中心,以学定教”,“两个落实”指的是新课程理念与新课程标准双落地,“三个关注”指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度、思维度、成长度,“四个要素”指的是“目的、目标、措施、时长”四精准,“五个步骤”指的是“导·思·展·评·用”环环相扣。
课堂之外,创新班开展“引领式”教研,先声夺人;备课组开展“培训式”教研,日日精进;教研组开展“主题式”教研,深耕细作;年级组开展“综合性”教研,纵横贯通;全体教师实行“日教研”制度,将研究融入日常。拔尖创新人才被温柔“认领”,教师为其提供“一人一策,一生一程”的精准守护:专家团队全程护航,从目标确立到心态调节,从知识架构到解题破壁,为每名学生提供私人定制的成长方案,实现精准滴灌,让学生每一次进步都清晰可见。
(九)全域生态重塑
麻城一中把县中振兴从单点突破升级为全域生态重塑,学校打破“3年壁垒”,发挥辐射影响,构建小初高12年贯通培养链条,打通课程、师资、评价、资源各环节,扛起“领头雁”的担当。
一是组建麻城一中联校。麻城一中聚合麻城市实验高级中学、麻城市第二中学、麻城市第三中学成立麻城一中联校,麻城一中联校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秉持问题导向与系统思维,开展有组织的教研:聚焦新课程、新课标、学科本质与教师专业成长,打造高效课堂,落实“五育”并举,深化综合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麻城一中成为提升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的“核心引擎”。
二是把“朋友圈”做大。麻城一中跨区域牵手多地名校,共建合作校;同时,与全国有影响力的高中深度交流,年均承办多场全国性大型教研活动,累计吸引300余所学校来校跟岗、观摩。先进理念、优质资源、典型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流动、沉淀、再生。
强国有我 赓续血脉 未来已来
“百廿芳华自强不息,举水弦歌笃行致远”。麻城一中赓续120年的风雨血脉,标定了面向未来的奋进坐标。
站在百廿新起点上,学校将继续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干在实处的作风,勇毅前行,积极探索,敢于突破,致力于实现“作风建设走在前列、德育改革走在前列、教育质量走在前列、队伍建设走在前列、治理升级走在前列、智慧后勤走在前列、品牌提升走在前列”,涵养“特色鲜明、持续发展、创先争优、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努力打造“有文化、有内涵、有活力、有特色的湖北一流高中”,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把教育强国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麻城一中答卷”!
(吴宏文 张欢 彭稳章 左希利 李国庆 林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