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见面的导师

中国教育报 2025年10月20日 万杰

  现在国家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高校思政工作责任重大,就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过程中,《中国教育报》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很多政策启发和工作思路。学校为新入职教职工订这样一份报纸,真正把实用资源送到了我们心坎上,让刚踏入思政领域的我,有了“引路人”。

  我本硕都在华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现在来到工科氛围浓厚的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做思政辅导员。学科背景与工作场域的差异,使我初期面临挑战,但也正因“跨界”,让我对《中国教育报》所传递的国家教育政策、思政导向与文化育人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自2024年入职以来,该报始终是我实践的“指南针”。其关于“大思政课”建设、“两个结合”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体系的相关报道,不断帮助我提升政治站位、明晰工作路径。我尤其关注将文化自信融入育人实践的案例,如《信仰的源头活水滋养青春心灵》所展现的思政创新举措,使我认识到思政工作应扎根专业、依托文化,实现价值引领的具象化。

  受这些启发,我也开始尝试结合自身特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龙狮文化,融入到工科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在校院的支持下,我们陆续推出了“龙狮文化育人联盟”“龙狮青年说”等项目,真正让文化育人和专业育人融合。

  回头看看这一年半,从最初的摸索,到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中国教育报》就像一位不见面的导师,默默引导着我这个“跨界人”。它让我站在更高处理解思政工作的意义,也帮助我在新环境中,走出一条既有文化特色,也有个人风格,更实实在在的育人路。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辅导员)

中国教育报新闻·基层 04一位不见面的导师 万杰2025-10-20 2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