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育才中学校“五育”融合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行知沃土绽新花

中国教育报 2025年10月20日 本报记者 杨国良 通讯员 李林齐

  育才高中男排挺进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决赛。 学校供图

  86年前,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收留战火中的难童,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想。光阴流转,这粒红色教育的种子已在山城沃土长成参天大树。

  近年来,重庆市育才中学校继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秉承“行知育才、教育为公”的办学理念,创新“五育”融合机制,推动学校中小学育人方式发生深度变革。

  1 传承中创新:行知思想焕发新时代活力

  “先生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为吃饭,而是为照亮生命。”校史馆内,90岁的校友贾培基潸然泪下。这份照亮生命的教育理想,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的陶行知先生纪念馆中延续,馆内全面、立体、多维度地展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不仅是墙上的标语,更是融入血脉的基因。在学校科技创新中心,高二学生李哲正调试着他的第三代篮球机器人。“机械臂的抓取角度还要优化,”他专注地盯着屏幕,“陶校长说‘处处是创造之地’,这里就是我们的创造战场。”

  这份创造力的源泉,可追溯至2011年。学校带领团队启动“生活教育模式下科创高层次人才培养”课题,将陶行知“天天是创造之时”的思想注入现代科技教育。十年磨一剑,该项目于2022年荣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如今,2000平方米的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学生最爱去的场所。在这里,“行知创造”“育才机器人”等九大校本课程覆盖3D打印、编程、创客DIY等领域。由学校主持的“数智赋能大中小学科学家精神贯通培育的机制与路径研究”课题也成功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

  2 融合中突破:“四维课堂”实现“五育”融通

  推动“五育融合”并非易事。课程如何整合?师资如何转型?评价如何改革?这些问题曾困扰着育才中学的教学团队。

  “突破口就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中。”学校党委书记刘雅林说。学校构建起“教室—校园—家庭—社会”四维课堂体系,让“五育”融合自然发生。

  在行健馆“顽强拼搏、迎难而上、同心协力、永不言弃!”的标语下,男排队员训练留下的球印叠成厚厚的年轮。2017—2025年,育才男排共获得六次全国中学生系列赛事冠军,2025年挺进了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决赛圈。

  队长徐星桀说:“德育教我们不骄不馁,智育教我们分析战术,体育铸就铁打的筋骨。”

  这样的融合实践遍布校园。在“开心农场”学农基地,初二年级学生正在下池塘挖藕。“劳动教育不是口号,是劈柴喂马的体验。”生物老师杜佩正在指导学生辨认藕节生长规律。

  评价改革为“五育”融合提供保障。学校推出“行知成长积分”,涵盖科创竞赛、劳动实践、艺术展演等维度。九年级学生王梓涵凭借校服设计大赛金奖积分,首次登上综合素质评价榜首:“原来不是只有考试高分才能被看见。”

  3 辐射中引领:教共体助推教育优质均衡

  2025年,来自城口育才中学的巨薪琳——一名曾经因出身偏远山区、英语基础薄弱而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女孩,获得了“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一等奖。

  巨薪琳的蜕变,得益于育才支教教师长期以来“因材施教”的培育。2021年以来,学校通过“教共体总校—一体化学校—互帮联盟校”的办学模式,构建起覆盖11个区县的教育网络。

  在丰都育才中学,学生们通过云端同步参与总校的科创课程;在高新育才学校,学生们用上了总校开发的《行知创造》校本教材……2023年,集团内交流教师达217人次,1.2万名学生参与跨校项目学习。

  “不是简单复制育才模式,而是让每所学校找到自己的‘五育’融合路径。”刘雅林说。在帮扶学校渝西中学,教师们开发出适合农村学校的劳动课程;在明诚育才学校,跳绳特色课程体系融入体育、美育和智育内容……

  “沿着陶校长的道路,推动新时代‘五育’融合,为我们推开了一扇‘新门’。”刘雅林说,未来,这片行知沃土上的教育探索,仍将继续。

中国教育报新闻·基层 04行知沃土绽新花 本报记者 杨国良 通讯员 李林齐2025-10-20 2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