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人士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接力走好那条‘共同途’”

中国教育报 2025年10月20日 本报记者 焦以璇

  深秋的清华园,寒风凛冽。

  为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清华大学科学馆一楼119房间设立杨振宁先生缅怀室,于10月18日—24日期间,接受各界友好人士吊唁。

  10月19日上午10时,记者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门口看到,前来吊唁杨振宁先生的队伍已延伸出数十米,队伍里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背着书包的大学生,还有佩戴红领巾的小学生、父母牵着手的幼童……大家神情肃穆,随着队伍缓缓前进,不少人手里捧着菊花。

  北京东直门中学初三学生陈芊秋一大早就和父母出发了,10月18日听说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他主动向父母提出要来清华大学吊唁。陈芊秋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家和杨先生一样都在安徽合肥,7岁那年,他跟随父亲在中国科技大学礼堂里听过杨先生的讲座。“杨先生是中国人的骄傲,他坚持不懈、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陈芊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杨振宁先生的敬仰和哀思。

  “杨先生对中科大的发展非常关心,给了中科大很多的帮助和指导,我们合肥人、中科大人都很感激他、尊敬他。”陈芊秋的父亲、中科大校友陈荣贵在一旁补充道。

  位于119房间的缅怀室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墙上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横幅下方是杨振宁先生的遗像,被层层菊花簇拥着。对面的照片墙上串联起他的百年人生。前来吊唁的人士可在缅怀室入口处自取一束菊花,并在吊唁簿上签名。

  还在读幼儿园中班的王樱贝雨在父母的帮助下,取了一支黄菊,郑重地放在了杨振宁先生遗像下方。他们一家人来自山东聊城。王樱贝雨的父亲王赏说:“从昨天开始,我跟女儿说了很多关于杨先生的故事,虽然她可能还听不懂,但希望在她心里播下爱科学的种子。”

  “我心中的杨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在清华念书时曾经听过他的报告,记得他讲述了和邓稼先先生‘千里共同途’的故事,令在场听众无不动容。我们青年一代一定会发愤图强,接力走好那条‘共同途’。”一位清华大学2025届毕业生说。

  走出缅怀室,一张桌子上摆放着装订成册的“杨振宁先生生平”,里面记录了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就以及为中国科教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杨先生的成就太伟大了”“他是国家的功臣”……大家纷纷悼念、追忆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本报北京10月19日电

中国教育报要闻 01“接力走好那条‘共同途’” 本报记者 焦以璇2025-10-20 2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