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农工并重 锻造强农“仲恺引擎”

中国教育报 2025年10月16日 曾献尼 龚慧枫 王琴 池月

  在麻竹笋主产区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西牛镇,连绵的山坡上翠竹林立。载着鲜笋的车辆从蜿蜒的山路鱼贯而出,驶向镇上各类笋制品加工厂。2024年,清远市麻竹笋种植面积为99.25万亩,新增10.49万亩,全年鲜笋产量151.36万吨,全链综合产值109.65亿元,成为综合产值破百亿元的农业产业。这场“从笋尖到产业链”的蜕变,背后离不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赋能。

  自2016年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扎根英德,从田间到车间全程“把脉”:革新种植技术、提升加工能力、建设品牌、拓展市场,驱动产业从初级加工迈向全链发展。围绕麻竹笋、清远鸡等清远市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学校秉承“清远所需、仲恺所能、协同合作”理念,瞄准“农业高新技术服务、农村科技特派员创新”等六大合作领域,深耕应用研究。大量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正加速孕育,蓄势待发。

  近百年初心如磐,今朝使命更坚。建校以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始终心系“国之大者”“省之要事”,紧密对接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及区域战略需求,以建设“农工并重,科技领先”的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加快构建与产业特别是农业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育人新格局,在广东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担当。

  攻关农业“芯片”,助力“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左边是育种材料,右边是它们的后代,一定要分离十代以上,才能够稳定下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刘冠明团队开拓新“稻”路,依托现代生物技术,成功培育近千份高产、抗病、优质的水稻品系。团队主持或参与选育了齐丰占等10多个水稻品种,荃优青占等品种均为国标一级以上优质米品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科技创新则是控制这枚‘芯片’的密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翟雪梅说,学校响应“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聚焦发展所需、发挥所长所能,在岭南特色与优势农业生物遗传转化体系及分子育种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工作,为“粤强种芯”工程注入“仲恺力量”。

  为破解广东的高温高湿气候导致鲜食玉米种子活力低、病害频发的问题,蒋锋副教授带领鲜食玉米团队,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选育“仲甜9号”等品种。其中“仲糯1号”累计推广种植64.7万亩,新增产值4.06亿元,支撑广东鲜食玉米占全国60%市场份额。

  “一粒好种子诞生的背后,凝聚着持续多年的科研创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长廖明介绍,学校根据国家战略和广东特色优势,在粮油作物、园林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等重点产业中,遴选出能够满足生产需要、符合市场需求、引领未来趋势的重大育种成果。

  为提升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重要功能基因的深度发掘能力,学校建有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方油菜多功能利用分中心、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仲恺分中心等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在新基因、新性状等创新性强的农业生物基因编辑育种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科研不只在实验室,更要落地到田间。学校打通了从研发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近百套绿色高效先进适用技术在多地推广,育成花生、鲜食玉米等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亿余亩。2022年至2024年,学校获批各级科研项目2019项,科研经费2.58亿元。

  聚智聚力,把科创成果“种”到田间地头

  2025年7月,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鹰嘴蜜桃迎来了丰收季。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鹰嘴蜜桃是名副其实的富民兴村的“甜蜜事业”。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团队精准调控鹰嘴蜜桃的果实大小、糖度、色泽,让高端果品的标准化生产落地生根,把“土特产”变“金饽饽”。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翟雪梅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聚焦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系统谋划和统筹部署农业科技创新链,引导师生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工作成效体现在推动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上。

  在广东饶平,养鹅大户吴再存曾为种鹅疾病频发而忧心忡忡。“广东饶平狮头鹅科技小院”的付晶教授带领学生通过开展饲料替抗、种蛋消毒等相关实验,帮吴再存找病源,并指导他用中草药或发酵饲料进行喂养。得益于技术加持,吴再存的种鹅养殖规模从2万余只增加到近4万只。

  为推动“单兵作战”向“组团式”帮扶转型,学校打造“研究院+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模式,发挥产学研优势,构建服务农业“三位一体”网络,“零距离”服务“三农”。2024年,学校共派出科技特派员团队209支,覆盖15个地级市。学校获得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209项,数量位居广东省前列。教师获得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荣誉称号,个人或集体入选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名单、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名单。

  留隍镇是广东省梅州市橄榄重要产区之一,存在橄榄品种老化、品种混杂且种植分散等问题。针对橄榄产业,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组建园艺、食品等专业协同团队,全面对接产业链各环节开展技术攻关,打造集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服务企业或种植户于一体的“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4零”服务平台,选育出5个优质橄榄新品种。

  廖明表示:“县域所需、高校所能。”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聚焦“百千万工程”,创新构建“1+2+1+N”“组团式”帮扶模式,形成了“问题导向、学科交叉、师生协同、全产业链服务”的特色服务模式,助推马冈鹅等八大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近3年,学校共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教师承担横向课题经费超1.09亿元。

  强化学科交叉,为创新链注入“硬核”支撑

  不久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科学学科跻身ESI全球前5‰。至此,在学校现有的3个ESI全球前1%学科中,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两大优势学科双双进入前5‰,彰显了学校在农业领域的强劲实力。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秉承“做强新农科、做大新工科、做优新文科”的理念,主动对接农业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科技需求,深化新农科建设,力争在绿美广东、生物育种等新兴方向实现更多突破,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为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献策献力、增势赋能。

  参与全国家禽疫病和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政策制定,在预防、治疗禽流感、鹅星状病毒感染等领域成绩突出……这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畜牧兽医学科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控创新团队交出的亮眼答卷。2024年,团队获批5项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为广东狮头鹅等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以“一朵花、一枚果、一杯酒、一块肉、一盆菜”为特色,实现优势学科各有专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国家农业农村部门岭南特色食品绿色加工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岭南特色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重点围绕营养与品质评价、智能化制造技术提升与新产品创制、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安全控制技术4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为岭南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畜牧兽医学科深耕家禽疫病综合防控技术,从理论和技术上解决了我国新发重大禽病监测等难题。林学、园艺学学科围绕广东园林植物与花卉产业等需求开展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林业和粤东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撑。

  新农科建设,新在“农”,也新在“科”。近年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面向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需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农业科技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农业绿色发展等学科群,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等重点学科,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积极培育扶持新兴、交叉学科专业。

  为加快专业调整优化,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打造农工交叉微专业集群,通过微专业实现“三重精准对接”:一是直击产业升级痛点,“智能建造与运维”微专业培养智慧城市建设的紧缺人才,“化妆品配方设计”微专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美妆产业升级需求;二是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开设“花卉智能生产与花艺”等特色项目,培育懂智能技术、善产业运营的“新农人”;三是构建“专业+微专业”双能力模型,契合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核心需求。

  目前,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广东省特色专业14个。

  厚植“三农”情怀,锻造“一懂两爱三过硬”的兴农生力军

  “母校的校训‘注重实践、扶助农工’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特别是‘注重实践’。”1988年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系毕业的林昌明,扎根广东省台山市红岭种子园,在林木育种战线坚守三十余载,成长为红岭种子园党支部书记、园长,获评“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培养了大批扎根农村基层、服务“三农”事业的应用型人才。步入新时代,学校扛起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使命,深入推进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一懂两爱三过硬”新型农业人才。

  为了让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构建“六共”产业学院协同建设机制,与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实现“四链”融合。目前,学校建成5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其中,仲花现代农业产业学院等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

  为培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学校深入挖掘首任校长何香凝先生的办学理念,以爱国主义教育、耕读文化和农耕文明等5个主题,结合专业特色,形成“5+1”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强化耕读教育、课程思政、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培养具有“爱农情怀、强农使命、兴农本领”的新型人才。

  建校以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累计为社会培养20多万名各类专门人才。新时代新征程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将继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力,把“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大有作为”的实践成果。

  (曾献尼 龚慧枫 王琴 池月)

中国教育报美好少年 04农工并重 锻造强农“仲恺引擎” 曾献尼 龚慧枫 王琴 池月2025-10-16 2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