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双元 课改融企 技标共研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数字传媒学院构建“三三制”产教融合新模式
中国教育报 2025年10月13日 何颂华 张静 郑佳纯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深化产教融合成为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适配产业发展新需求的战略选择。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促进高质量发展,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数字传媒学院依托广东省教育部门科研项目“高端印刷与可持续包装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践行“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育人理念,探索构建出育人双元、课改融企、技标共研三条路径,各路径三方深度参与的“三三制”产教融合新模式,疏通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契合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育人双元:1契约2要素3环节,共育产业稀缺人才

  通过校企双方签订合约,整合师资和场地两大核心要素,落实“双导师制”,驱动贯通“双元课程开发—双元课程实施—评价和考核”三个环节,从而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闭环迭代的育人路径。

  学院与深圳裕同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当纳利出版集团签订合约,开展“双元制”教学。由企业遴选企业兼职教师,学校派出“双师型”教师,双方提供场地、物料和设备,由此实现两个学习场所的工学交替。筛选出的“双元制”课程须同时具备3个特点,即:实践学时大于理论学时,容易实现项目化改造并具有创新性。为符合国家教育部门对于高职学生生产实习时间的要求,以及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企业实践,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在企业实践中,1名企业兼职教师以“师带徒”的形式对5—6名学生进行技能指导,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的组织管理和项目实施。教学过程采用基于实训项目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的“三步教学法”,即“示范和探究—项目开发—反馈和评价”。项目完成后,由小组成员进行总结分析、优化迭代,同时效仿企业,对项目使用技能和完成效率进行考核评分。

  课改融企:1团队8步骤2循环,共建技术前沿课程

  三方通过组建混编课改团队,实施8个关键步骤,对课改进行2—3次循环迭代,最终将成果固化。

  为使课程能够及时纳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学院挑选2—3家行业标杆企业作为合作建课伙伴。由企业一线技术专家+专业骨干教师+课改顾问(来自能够提供课改服务的第三方公司)组成混编课改团队。团队采用“企业调研—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评估”8个步骤进行循环迭代。前6个步骤整个课改团队全程参与,后两个步骤由教学老师负责实施。通常2—3轮迭代后即可完成课改。流程结束后,团队再辅以新形态教材开发将成果固化。教材按照“阶段分层、由简到难、梯次递进”的原则,设计学习情境与载体作为项目主体。

  技标共研:1平台1纽带2转化,凝练科教融汇经验

  三方通过共建标准化技术社会服务与协同创新平台,以技术标准研制为纽带,实现从服务企业到反哺教学的闭环转化。

  学院依托设置在学校的行业协会组织,与企业、行业建立紧密联系,共建标准化技术社会服务与协同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基于技术标准研制的技术服务,同时拓展到帮助企业解决更多的技术难题。平台架起了教师服务企业的桥梁,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来源难的问题。同时,学院还将标准化技术创新服务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依据标准研究成果,学院建设了“标准化与生活”“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等“金课”。通过将标准化与课程相融的教学研究、课程改革,学院构建了三大标准化体系,即“专业+标准化课程教学体系”“学生标准化创新实践体系”“专业+标准化技术教学资源体系”,率先探索并实践出职业院校标准化人才培养路径。

  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建设水平实现双跃升

  成果通过构建“三三制”产教融合新模式,成功破解了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的问题,提升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校企共同制定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16项,开发“十四五”规划教材3本、国家课程2门、省级思政课程1门、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校级“金课”及一流课程18门,出版新形态教材7本。

  学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印刷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得一等奖5项、省级以上奖项近120个。近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步提升,平均月收入提升至6053元。

  成果孵化了国家骨干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产业学院1个。

  (何颂华 张静 郑佳纯)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2育人双元 课改融企 技标共研 何颂华 张静 郑佳纯2025-10-13 2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