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以美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器乐合奏作为音乐教育的关键实践载体,既是音乐技能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团队协作、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的深度融合,在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审美素养和文化理解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当下,探索融合新技术、新理念的器乐合奏教学模式,对提升美育效能、培养时代所需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尤为关键。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专业融合、AI赋能、协同发展”为路径,创新器乐合奏人才培养模式,既强化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又深化了美育的育人功能,为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专业融合:优化器乐合奏配置模式
为培养兼具跨专业类别乐器协作能力与多元艺术视野的音乐人才,学院打破传统教学壁垒,积极探索专业融合教学模式。通过创新型器乐合奏与编配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为培育新时代卓越音乐人才开辟了一条独特之路。
一方面,学院在各类合奏、重奏课程中,将西洋乐器、民族乐器、电声乐器与课堂简易乐器进行混合编制,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乐器组合,训练学生原创与改编、演奏与排练等多维度的能力。另一方面,学院开设了“课堂简易乐器合奏训练”“乐队训练与编配”“中小学乐队训练”等课程,既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各类课堂简易乐器的演奏能力,又强化其对合奏作品编创与排练的实践能力。
以课堂乐器为切入点,学院搭建起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融合的桥梁,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中器乐合奏人才培养的根基。
AI赋能:降低器乐合奏编创门槛
生成新的音乐创意是AI在音乐创作中承担的主要任务之一,AI的应用可以根据情绪、流派、调性或乐器等多方面因素,激发各种音乐灵感。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研究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为作曲家提供新的旋律或发展路径。学院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深度融合音乐教育传统内核与科技创新,构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智能化育人体系。
例如,学院器乐合奏教研组聚焦AI编创辅助,利用国内知名音乐创作AI大模型与国际知名音乐创作AI平台,共同协调完成器乐合奏、重奏音乐作品的初稿或部分声部的创作与改编,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掌握AI工具,为作品创编提质增效。基于AI的运用,2024年音乐学院多个重奏组在第三届四川省大学生音乐创新大赛“器乐创新展示赛道、电子音乐赛道”中分获一、二、三等奖。2025年开展题为“乐创云枢·智汇乐库——OMO视域下学具合奏数字资源工坊‘三位一体’融合践行探索”的项目,将前沿数字技术与学具合奏深度融合,致力于实现“教学资源库建设”“虚拟仿真实践”“创新成果孵化”“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音乐教育,奏响育人的时代新声。
协同发展:深化实习实践,赋能人才成长
通过优化实习机制,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一线教学机构的实际需求,也为用人单位搭建了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学院以“强化实习环节、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核心目标,多维度构建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的实习体系。
一方面,学院与成都市多家优质教育机构、专业艺术团体及中小学展开深度合作模式,为具备合奏、重奏教学及编配能力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例如,与少儿管弦乐教育机构、成都交响乐团等单位合作构建实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平台,也为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组织学生到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中学、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成都列五中学、成都艺体中学等学校开展实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课堂上所学的合奏训练方法与编配技巧灵活应用于实际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与罗马圣路易斯音乐学院开展项目合作,推动双方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开辟新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促进两校在音乐教育资源上的共享与互补,推动双方音乐学院在国际化办学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另一方面,学院通过跟踪毕业生发展情况(多数任职于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建立专项教研组,定期收集教学一线的需求与问题,结合现行教学大纲开展研讨,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衔接。这种协同机制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实践智慧,也有效缩短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一线需求之间的距离。
通过校企协同的实习模式,学院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创新器乐合奏教育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通过实习基地的常态化运作与反馈闭环,学院不断优化培养方案,确保输送的音乐人才能够切实肩负起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任,为落实“以美育人”贡献师大力量。
(陈杰斌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