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9月24日 凌富亚

  近年来,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以高质量思政教育为载体,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学院不仅精准服务了国家战略需求,更显著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动力与文化支撑。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框架

  学院立足贵州实际,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设为本科生必修课,实现了本科生全覆盖。这一创新举措充分体现了学院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自觉。在教学实践中,学院教师队伍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师深入研讨教材内容,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攻克教学难题,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同提升的良好氛围。

  结合学校以医学专业为主的办学特色,学院独创性地开展医学人文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贵州丰富的医药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践行文化包容理念,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弘扬遵义会议精神,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集体备课会”等重要活动,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贡献了“贵医智慧”。

  推动科研转化赋能教学内容创新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以高水平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不断提升课程的前沿性和科学性。近年来,学院教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抗战时期红色报刊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重要课题,为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例如,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对红色报刊的深入分析,转化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鲜活案例;通过解析“高校民族文化节”“跨民族宿舍共建”等实践样态,让学生具象化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机制。这种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使课堂内容既有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又充满实践温度,实现了学术价值向育人价值的高质量转化。

  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创新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新要求、新挑战,学院积极拥抱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沉浸式教学模式,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数字技术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体验文化传统、参与社会实践,从而获得更加深刻和持久的教育效果。

  学院全面推动全体教师使用超星学习通智慧教学平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依托超星学习通智慧教学平台的强大功能,教师创新性地以时间轴的直观形式,生动还原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中,各民族携手捍卫国家主权、推动社会进步的壮阔历程,使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各民族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

  2025年,学院创建数字人辅助教学模式,这一创新举措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学院组织骨干教师与专业技术团队进行深度合作,各方通力协作,成功完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数字人形象采集、AI声画训练、教学内容脚本编写、微课程开发等全流程工作,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数字人化身专业的知识讲解员,以生动活泼的视觉形象和通俗易懂的表达语言,为学生全景式、立体化地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古代到现代的形成发展历程,深入展示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互动,有效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厚历史根基的认知和理解,使课程学习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与沉浸感,真正实现了教育技术与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

  展望未来,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教学模式变革,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民族情怀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医学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凌富亚)

中国教育报一线风采 10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 凌富亚2025-09-24 2 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