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校“应急+”学科发展战略,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应急管理为特色,以培养具有鲜明应急处突技术技能的公共管理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依托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以河南省MPA培养为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协同路径研究与实践”等,通过知识体系优化、课程分类组群、“一课双师”设置、实践平台创新等一系列创新与改革,构建了“应急+”创新型MPA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形成了理实深度融合的高水平MPA人才培养新范式,对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高质量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突出思政引领
塑造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应急管理培养特色
学院MPA培养突出思政引领,教学实践中深入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在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同时,把国家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要求融入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切实提高MPA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作为国内首家实体意义的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为学科特色的学院,坚持守正创新,在首创公共安全管理本科专业基础上“十年磨剑”,形成了三个品牌:率先确立了应急管理学科体系、创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应急管理教材体系。“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应用”成果荣获第四届中国管理科学成效奖,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取得明显进展并形成广泛影响力。此外,还持续建设“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应急预案设计与演练”“突发事件案例分析”“应急与城乡治理仿真实验”等课程,强化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应急管理培养特色。
创新课程分组
打造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水平教学团队
学院MPA教学立足课程建设,打破任课教师“单打独斗”教学模式,以课程组群创新教学团队建设机制,依据属性和领域将专业课程划归整合为理论类、方法类、实践类及前沿类四个课程组。其中,理论类课程组包括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经济学等,主要讲授公共管理基础核心理论;方法类课程组包括社会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量化分析方法与软件应用等,主要讲授公共管理的社会调查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等内容;实践类课程组包括突发事件案例分析、城乡基层治理创新案例分析、应急与城乡治理仿真实验,主要讲授城乡基层治理、应急管理领域的经典案例与经验;前沿类课程组包括学科前沿进展、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数字治理与大数据挖掘等,主要讲授公共管理特别是应急管理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
通过集体讨论公推,为每个课程组遴选配置一名教研能力突出的教授担任课程组首席专家,全面负责课程组教学设计与分工协调,并指派每门课程的具体负责人;核心课程实施“一课多师”,负责人牵头课程教学大纲编制、教学设计、课件开发、考试大纲制定及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通过立体化课程组群建设,有力推动了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形成与MPA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依托实践平台
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贯通式培养
作为省部共建河南理工大学的重要落脚点,学院依托河南省首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A类实验室等省级平台开展研究开发与应用服务,增强了与河南省应急管理部门等单位的密切合作,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贯通式培养模式,共建了面向公共管理学、MPA的河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该基地立足应急管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致力于打通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壁垒,支撑新兴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实现多学科跨界横向合作研究,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有力推动了该校公共管理学新文科发展。
学院MPA培养注重应急思维和决策方法,突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养成。与焦作市应急管理部门、河南省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河南(焦作)应急科学产业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攻关,为学生进行应急管理机制设计、风险辨识与评估、应急规划编制、应急预案演练、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等应急管理实习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学生通过定期实习实践、项目制合作锻炼以及校企联合培养等途径参与应急管理具体实践,促进了研究生教育与应急管理实践的深度融合,丰富了MPA研究生的应急管理知识边界,增强了能力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有力推动了学校公共管理学、新文科的发展。
(张小兵 揣小明 郭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