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为了服务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东北全面注入创新动能,北华大学作为吉林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直面传统创新创业教育中“价值观缺失、学科壁垒突出、实践转化低效”的痛点,创新构建“价值引领—能力塑造—实践赋能”三螺旋协同育人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从“物理混合”走向“基因式融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辟新路径,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价值引领
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北华大学以制度设计为核心引擎,系统性破解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价值缺位难题。
学校通过出台《北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积累与置换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着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管理和激励机制,并将“社会价值贡献度”作为关键指标纳入竞赛评分体系,占比高达30%,为价值引领提供刚性保障。
学校创新构建“3+3+N”课程矩阵,打造3门创新创业核心课、3个红色基因传承模块、N个社会议题沙龙。在创新创业核心课中深度嵌入科技伦理、粮食安全等思政元素,2024年该课程体系已覆盖学校151个班级,完成教学7248学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覆盖。
学校组建“思政课教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库”,强化价值引导与实践结合。例如,国家金奖项目“吉临时——玉米无麸质健康饮食推动者”团队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深度融合食品安全与乡村振兴理念,成功孵化社会创新项目60余个。
能力塑造
贯通知行合一路径
北华大学以学科交叉融合与实战平台搭建为核心驱动力,全面推进学生能力升级转化。
在竞赛赋能方面,学校年均举办前沿学术活动超百场,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通过实施“问题链—项目链—成果链”递进培养模式,每年精准发布与“碳中和”“东北全面振兴”等相关的社会关键议题超百项,有效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近3年,相关成果获得国家奖项294项。
在跨学科突破方面,由机械工程、农业科学、信息技术多学科团队联合攻关研发的国家银奖项目“‘农育丰植’——全自动水稻秧盘育苗机”已推广至吉林省水稻主产区,种植效率提升30%,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数百万元。2024年,跨学科合作项目占比高达91.5%。
在同步推进评价改革方面,学校创新性地开发了“社会价值评估量表”,科学量化项目的社会贡献;同时,实施灵活的“学分置换”机制,千余名学生通过“到梦空间”平台参与社会实践并成功置换创新创业学分,打通能力认证通道。近3年,师生联合开展技术转化,创造经济效益千余万元,申请专利并帮扶生产企业数十家,充分验证了“实战育人”的强大效能。
实践赋能
服务区域发展需求
北华大学通过深化校地协同,着力构建育人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闭环系统。
平台共建是基础支撑。学校与吉林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打造“科普创新实践基地”,成功孵化出“易滑邦——国内智能滑雪穿戴先行者”等服务地方冰雪产业发展的特色项目;同时,联合企业共建“石榴籽创新创业基地”,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发展的沃土,2024年该基地已入驻项目15个,充分体现了其市场价值。
助农实践是学校服务地方的重要抓手,学校大力实施“石榴籽——千村千播”工程,培育了100名主播,利用电商新业态赋能乡村振兴,2024年长白山特产助农活动销售额超20万元;项目团队深入农村一线,直接带动200余户农民增收,并创造就业岗位150个,将育人成效切实转化为惠农成果。
学校累计投入数千万元设立专项创新创业基金,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实现资源精准配置。对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及高价值转化的团队给予研发资助,为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未来,北华大学将持续深化三大战略布局。一是技术赋能,开发“AI思政创新创业导师系统”,实现个性化育人;二是国际拓展,共建国际产业创新中心,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三是区域辐射,计划3年内建成东北创新创业教育高地,培育更多“扎根吉林、服务东北全面振兴”的新时代英才。 (罗莹 张学杰 李景华 程橙 甄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