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德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构建起“产业驱动、数智赋能、团专协同”的化工材料类专业实践育人新体系。该体系通过顶层设计革新、数智技术融入、校企深度协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近日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产业需求导向
重构实践育人顶层设计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德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教学团队以“破解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为突破口,深度调研德州高端化工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人才需求,联合企业共同修订2017版、2020版、2023版3个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学分占比从25%提升至33%,构建起“‘第一课堂’专业能力培养+‘第二课堂’创新素质提升+‘第三课堂’社会价值实现”的一体化育人路径。
“我们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通过‘校内实验—行业实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四维贯通,让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成长。”团队负责人介绍说。该体系创新性地将共青团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内修专业技能+外炼素质能力”的双线培养,实现从“知识学习”到“能力提升”再到“价值实现”的教育闭环。目前,已建成山东省精品课程、一流本科课程8门,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在线课程3门,以及“超星”平台4门高水平课程,获批8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数智技术赋能
打造虚实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在实验教学改革中,教学团队聚焦“安全规范操作、实验技术迭代、数智化应用”三大能力培养,构建了数智赋能的化工材料实验教学体系。编写出版《化学实验室安全基础》教材,创设“参与式”安全教育模式,将VR技术融入实验室安全培训,使学生隐患识别能力大幅度提升。
依托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氧化锌制备”等40余个创新性实验项目,研制“真空封管系统”等10种专用实验教学仪器,为部分商业化仪器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新的选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学团队开发的“锂离子电池材料钒酸锂纤维制备”等10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使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掌握智能装备操作与工艺优化技能,实验教学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参与团队项目的学生说:“以前做一个化工合成实验耗时长、危险性高,现在通过虚拟仿真预习,实际操作时间缩短到3小时,还能反复演练高危步骤。”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实验成本和安全风险,更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团专协同机制
构建校地企育人共同体
团队建立“校地共青团协作+三阶闭环管理+多元资源保障”的协同机制,实现了实践育人从“活动驱动”向“机制驱动”的根本转变。通过与区域共青团结对共建,联合企业开发“专业+行业”特色实训模块,推行“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的导师团队制,构建起覆盖实践全流程的质量保障体系。
在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的实训基地,半导体产业学院产业班学生能够进入企业的核心车间进行学习,这种“深度融合”的实习模式,得益于校企紧密的合作关系。近3年,校企联合开展科研课题80余项,学生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60多项,这种“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校企协同模式,不仅为区域产业发展输送了高素质人才,更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路径。
育人成效显著
学生发展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目前,学院实践育人体系的改革成效已全面显现:近3年,学生获批国家级别、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1项,发表学术论文26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均居全校前列。学生深造率稳定在40%以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2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该成果已在部分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推广应用,每年受益学生3000余名。建成德州学院半导体产业学院,入选全国“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获批“材料与化工”硕士学位授权点,相关改革经验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
德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产业驱动、数智赋能、团专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打破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封闭模式,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案例。随着该体系的持续深化,必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懂产业、会创新、能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王新芳 孙建之 李洪亮 邢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