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教学做创用”合一 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8月05日 郑豪 秦羽 朱晓瑞 王晶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浪潮中,南京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新工科专业积极探索,形成了“教学做创用”合一的育人模式,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努力培养新工科人才。

  以“教”启智,筑牢知识根基

  学院教师深知,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过程中,教师们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主线,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中,他们将抽象的计算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入企业真实案例,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价值和应用场景。

  例如,在“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中,教师以本地智慧工厂的质检需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升产品瑕疵识别准确率”,课堂上既有技术原理的拆解,也有“技术伦理边界”的探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技术应用的社会意义。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从“被动听课”转向“主动探究”,为知识根基注入了“生长性”。

  以“学”促思,激发求知潜能

  学院新工科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突破思维边界。

  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团队曾遇到一个实际难题:校园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导致的管理效率低下。起初,他们尝试用简单的GPS定位划定禁停区,但发现定位准确性不高,信号漂移问题严重。带着疑问,团队查阅了《物联网定位技术》《智能传感网络》等资料,从同学的“晨跑蓝牙打卡考勤”灵感中获得启发,提出“GPS+蓝牙信标双模定位”方案,不仅解决了定位误差问题,还通过数据分析预测高峰停放点,为校园共享单车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双模定位技术,更学会了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研究课题的思维方法。

  以“做”践行,提升实践能力

  南京晓庄学院新工科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了以学科竞赛、创新竞赛、创业竞赛为驱动的实践体系。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40%,依托专业与嵌入式企业深度合作,搭建学生实践平台,以项目、竞赛、企业实训为驱动,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开发中。

  2023年,学院与软通动力共建“梦工厂”项目实践基地,通过引企入校,学生能够有机会跟随企业工程师参与真实项目研发、系统部署,获得团队协作体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际操作提升编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做”中成长。

  以“创”突破,培育创新人才

  在嵌入式人才培养和协同育人过程中,专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平台。导师们摒弃单纯的知识灌输,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创新思维与实践技巧这些“钥匙”,让学生得以自主探索专业领域,挖掘自身创新潜能。

  凭借这些“钥匙”,近年来,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出色。累计完成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重点项目25项,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奖项40余项,本科生注册公司达42家,获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百余项。

  以“用”致效,彰显教育价值

  南京晓庄学院新工科专业的教育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的竞赛获奖和创业成功上,更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上。近10年,学院累计培养新工科人才5388人,70%的毕业生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应用能力较为满意,综合评价称职率达97%。这些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众多高校前来学习交流,还吸引了国外留学生。此外,专业还与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项目,深入社区、中小学,开展科普宣传和义务支教,实现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彰显了教育价值。

  南京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新工科专业通过“教学做创用”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新工科教育的发展。未来,学院将继续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教学做创用”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郑豪 秦羽 朱晓瑞 王晶)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教学做创用”合一 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 郑豪 秦羽 朱晓瑞 王晶2025-08-05 2 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