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广西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广西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学院党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铸魂育人、强基固本”为目标,以“红色基因强根基、铸魂育人显担当”为主线,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党员队伍,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以思想引领为“方向盘”,筑牢信仰之基
深化理论武装,淬炼政治品格。学院建立实施“第一议题”制度,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线上线下齐发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创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师生党员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柳州工业博物馆等开展沉浸式教学,让理论学习“活起来”。定期组织深度研讨,使党员在理论上成为“明白人”,确保信仰不褪色。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守育人初心。学院实施“党员名师领航工程”,推动党员教师带头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引导党员教师将“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培养广西优秀教师2名、广西优秀共产党员5名、广西八桂青年拔尖人才1名、广西青年文化英才1名、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师1名、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拔尖人才1名,以及学校师德标兵1名、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优秀辅导员1名、科研工作先进个人3名。
以组织建设为“压舱石”,夯实战斗堡垒
优化组织架构,激发党支部活力。学院推行“教师党支部建在教研室”“学生党支部建在班级”模式,深化“五基三化”建设,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学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各1个。建立“书记抓,抓书记”长效机制,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培育创建2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其中,教工第二党支部于2024年入选广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严把党员发展关,培育红色火种。学院实施“青马工程”递进培养计划,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三级培养体系,建立“思想汇报动态跟踪”“群众意见双向征求”机制,突出政治标准,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首要考察指标,在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目前,学院学生党员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67.1%。2024年,学生党员中获得校级以上表彰奖励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40.8%。
以作用发挥为“试金石”,彰显担当作为
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内涵式发展。学院设立“党员示范岗”,实施党员积分制管理,激励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勇挑重担。近5年,党员教师在科研方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5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2项、厅级项目46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2篇,出版专著12部,获得自治区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在教学方面,获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20项,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6项,40余人次在自治区级教学比赛中获奖,打造自治区级“示范课堂”33堂;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方面,获自治区级以上奖励25项。
聚焦实践淬炼,服务社会显担当。学院实施“理论先锋”工程,推动“理论先锋”进媒体、进基层。组织师生党员对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研究阐释,2024年在主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17篇。组建教师讲师团和“扬马先声”理论宣讲团,推动师生深入社会进行调研,参与基层宣讲,成功打造“理论宣讲轻骑兵”品牌,学院讲师团获得广西基层理论宣讲优秀集体荣誉称号,2名学生党员成为广西“00后话百年”宣讲团成员,3名学生党员成为柳州市“00后话百年”宣讲团成员。2024年,师生在校内外开展理论宣讲与形势政策报告370余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创新载体为“助推器”,激发党组织活力
打造“指尖上的党建”平台,创新党员教育。学院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党建之声”“莲心廊”专栏,推送“每周廉语”“清廉故事”等学习内容77期,阅读量超3500人次。利用新媒体搭建“云端党课”,打破时空限制。利用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体验中心,开展红色情境教学,重现历史片段,依托新颖的形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党员队伍时刻保持“在线状态”。
校地共建实践基地,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学院与柳州工业博物馆等6家单位签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派遣师生党员到柳州工业博物馆做志愿讲解员。与柳州市城中区共建“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推动“党建+乡村振兴”项目实施,通过开展相关主题党日活动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助力柳州乡村振兴。与广西多个红色教育基地、社区、企业等开展党建联建,推动师生党员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覃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