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科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以“质量求生存、服务求发展”为目标,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设为引领,依托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发挥民办高校机制创新优势,以党建引领产教融合,探索并实践了产教融合与数智赋能双驱的计算机人才“双素养+三阶能力”培养模式,为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党建引领创新,产教融合育人
对接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校企共建“能力递进”实践体系,实施“知识—能力—情境”三维融合,即把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与真实产业情境相结合,建设数字化实训云平台,实施多元化、过程化评价改革。获建全国首个“工业软件华为云人才培养中心”,建设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应用学院”。
建立产学研共享机制,创建校企研究团队,有组织开展科研和关键技术攻关,成果共生共享,开展产学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提升学科对产业支撑度,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双向赋能、协同创新,构建多方共赢、合作发展的生态,实现学科教学和科研互促共进。
计算机学科带头人引领科研创新突破。计算机学院院长、计算机学科带头人梁艳春教授连续5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科学家终身成就榜,连续11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并被学校授予“终身教授”荣誉称号;带领团队3次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充分体现了学院在科研团队和科研成果培育上的创新突破,也是学校产学研深度融合、校企科技合作创新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工业软件和集成电路应用型人才培养”获广东省民办教育发展专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支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数智赋能改革,重塑课程体系
依托工业软件华为云人才培养中心、广东省产业学院等平台,建立“产教数智双驱”动态响应机制,构建“双素养(文化+科学)+三阶能力(基础→应用→创新)”模块化课程矩阵,实现能力递进式培养。以产业需求数字画像→智能模块分解→教学即时转化,形成“需求—素养—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更新体系。通过数智平台(如代码质量分析、学习行为追踪)实时反馈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及时调整策略,实现精准教学。
对接产业实施课程“四新”教学改革。新理念:价值引领,融合创新精神、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新内容:引入前沿知识、技能与产业案例,拓展教学深度与广度。新方法:采用项目协作、AI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元化手段。新评价:企业参与的成果化、过程化、数字化多元评价体系。1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7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评价改革,实现教学科学化与学习个性化,形成“目标—教学—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建立“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双重评价体系,重塑教学闭环,以评促教,将企业技术标准与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目标,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双师”协同育人,“三阶”能力跃迁
依托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省级工程中心及产业学院等平台,校企“双师”协同育人,教师适应行业需求,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将真实产业项目融入课程考核。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通过校企合作组建团队,攻克机器学习算法、智能建模等关键技术,形成“六共一体”(平台共建、“双师”共育、课程共担、成果共生、资源共享、项目共研)新生态,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学院创新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校企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实施“教师跟单制+企业导师”“双师”指导,将华为、腾讯等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形成“企业命题—‘双师’指导—学生解题”的教学闭环,解决高校实践资源短缺等问题,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新范式。3次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标志着产学研界对珠海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科产学研合作成果及社会服务成效的充分认可。
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打通“三阶”能力培养路径,基础能力(实验)→应用能力(项目)→创新能力(攻关),打造专业集群“金课”,推动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和项目实践,打破学科界限,促使学生在项目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与人文学科的综合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特色培养路径,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民办高校计算机学科特色发展的“珠科”模式获得众多高校的一致认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多元化人才成长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培养,推进学分制改革,引导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大一后可根据兴趣选择专业;开设辅修专业和辅修学士学位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汇聚名企和名校资源开展特色培养,推行大三学生企业订单式培养和名校联合培养。通过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直接到企业就业。
与意大利特伦托大学、葡萄牙米尼奥大学、日本高知工科大学联合培养学生,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共同指导研究生和科研合作。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欧洲科学院院士福斯托·准奇利亚教授在学院成立的Fausto Giunchiglia院士人工智能研究室,持续深入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与日本高知工科大学联合建立国际福祉研究中心,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举办国际国内系列学术交流会,汇聚前沿专业人才智慧,培养服务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5年培养了约5000名本科毕业生和32名联合培养硕士生;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奖项69项、省级奖项279项,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珠海技术能手、未来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创新之中蕴含了无私奉献的青春底色,计算机学院学生杜贝贝、李德华捐献造血干细胞。学生毕业进入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等知名企业,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形成“招生旺、出口畅”品牌。(刘衍珩 龚玉清 康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