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创新驱动 提升服务黄河国家战略能力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5月09日 张伟 张彤军 冯瑞晓 马晓力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新时代新征程,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勇挑重担,以“育环境人才,守美丽黄河”为使命,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郑大力量。

  创新培育路径

  厚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职业人才沃土

  只有培养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环境人才,才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时代赋予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的历史使命,也是学院全体师生共同奋斗的目标。

  (一)思政铸魂,点燃守护黄河的青春引擎。学院将“黄河”主题思政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上,学院教师积极申报与黄河相关的课程改革项目,让学生系统学习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及治理策略,深刻认识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学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邀请院士吴丰昌、刘嘉麒等知名专家举办“黄河”专题讲座,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此外,学院还组织学生前往黄河博物馆、黄河文化公园等地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黄河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现状。

  (二)思维赋能,锻造解决问题的智慧利刃。为了提升学生服务黄河战略的能力,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对黄河流域不同时期、不同区段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纵向对比,同时与其他流域进行横向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学生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另外,学院还引入案例剖析和项目式情境教学,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典型问题和治理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疑问和创新解决方案。

  (三)实践锤炼,搭建守护黄河的行动桥梁。学院积极拓展实践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先锋。一方面,依托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联合黄河流域上下游的多所高校院所,成立黄河流域环境专业实习实践合作联盟,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学院围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构建全流程实践教学体系,涵盖生态环境调查监测、问题分析诊断、技术方案设计、治理技术实操等环节。利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强化多元举措

  筑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屏障

  在创新人才培育路径的基础上,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进一步强化多元举措,深度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支撑体系,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事业保驾护航。

  (一)构建融合课程体系,夯实专业知识根基。为了让学生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应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复杂问题,学院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系统。同时,学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了校内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校内模拟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模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场景,为学生提供实验研究的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则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增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感性认识。

  (二)打造优秀师资队伍,引领教育科研创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积极引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授,定期来校开展学术讲座和指导学生实践。同时,鼓励教师开展“黄河”主题的科研工作,以科研带动教学。教师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将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知识和技术。

  (三)畅通人才输送渠道,助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学院重点关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动态和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博士点和校企合作的优势,实施“本硕博”一体化和“教学实践就业”贯通式培养模式。同时,与黄河流域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将培养的优秀人才输送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一线岗位,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始终秉持“育环境人才,守美丽黄河”的使命,坚定不移地走在探索和实践的道路上。学院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让黄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张伟 张彤军 冯瑞晓 马晓力)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11创新驱动 提升服务黄河国家战略能力 张伟 张彤军 冯瑞晓 马晓力2025-05-09 2 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