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

创新育人理念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5月09日 谢健 方晓丽

  近年来,广西大学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面向需求,‘双融’驱动,多元协同”的育人新理念,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学术能力进阶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汇聚优质资源,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理念先行,强化顶层设计

  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依托一流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接科学前沿、支撑广西发展为导向,确立了“面向需求,‘双融’驱动,多元协同”的育人理念。成立“君武学堂”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广西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管理办法》,通过院系内部与跨院系专业整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组建12个跨学科或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一班一策”制定培养方案,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和区域经济社会急需紧缺人才的定向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一是构建“一体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在专业选择、课程模块、学习进度、研究方向四个维度全面拓展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赋能个性成长。专业选择自主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覆盖多个学科,学生可自主选择班内覆盖的专业。课程模块个性化: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设置学科交叉课程、研究生课程等一系列课程模块,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模块,满足个性化修读需求。学习进度弹性化:设置弹性学制,允许学生第三学年报考研究生,第四学年进入研究生学习,优秀学生可实行“六年本硕一贯制”培养。研究方向定制化: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兴趣方向及发展需求等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制定相应的科学研究训练计划。

  二是构建“认知—实践—创新”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学术能力进阶培养体系。大一年级注重科研导入,开设“新生研讨课”“学科前沿讲座”等,由高水平教授主导教学,引导学生认知科研。大二年级注重科研浸润,开设“导师制课程”,按1∶5比例配备优青、杰青等高水平科研导师,带领学生尽早进行科研体验,如土木创培班51%的学生进入郑皆连院士团队,参与藏木雅鲁藏布江双线特大桥结构设计、施工与检测关键技术攻关。大三、大四年级注重科研训练与创新,开设“科研训练实践”等课程,单独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展学科竞赛等,与研究生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创新实践。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大力推进院士专家进课堂、重大工程进课堂、科研项目进课堂、行业问题进课堂,全面实施导师制,导师科研项目、科研成果80%转化为课程资源;校企共建课程259门,将行业标准、企业技术、企业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建立673个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工厂车间,在工程实践前线接触真问题、进行真学习、获得真本领,促进“工学交替”联合培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70%的选题来源于社会需求。

  实施“互通、互动、互学”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

  一是通过资源与知识的多向流动,打破传统教学边界,实现学科交叉互通、校地资源互通。例如,开设“无人机应用”等微专业,由不同学院联合龙头企业共同教授课程。

  二是通过深度参与的协同研究,构建多维度协同的学习生态,开展“SPOC+模拟仿真实验+集中讨论”和“线上+线下+多元互动体验”三步实验教学等教学模式,实现师生角色翻转互动,虚实场景互动,强化“学思研创”并举的学习能力。

  三是建立学生同学、同研、同训的教学模式,构建自主进化的学习共同体,如中国—东盟金融经贸创培班的“创研工作坊”、机械创培班的“科技创新俱乐部”、电气创培班的“众创空间”等,由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组队申报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自由组建合作研究团队,开展创新研究工作。

  建立持续改进的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发布《广西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构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选用与建设+教师教学与管理+教学主要环节+教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保障力。

  二是优化机构体系架构,采取“院—系—教研室/课程组/课程团队/实验中心”等形式,设置157个基层教学组织,建立“评学评教—学院主责—改进措施—效果审核”的闭环持续改进机制。

  三是以学科驱动,建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机制,打通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通道,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保障。

  四是建立协同共管机制,构建大教务、大科研、大后勤的管理体系,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共促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有效机制。

  (谢健 方晓丽)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8创新育人理念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谢健 方晓丽2025-05-09 2 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