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服务乡村振兴 培养社会工作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30日 伍娟 郑代良 夏韵琴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基层治理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以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乡村治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为依托,构建“知识—实践—价值”三维融合培养体系,通过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的深度耦合,着力培养具有基层治理能力、实践创新素养和专业价值认同的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

  优化教学模式,激发课堂创新活力

  专业注重数字化教学改革,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学习通等平台开发“老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等数字化课程,在“社会工作实务”“个案工作”等课程中嵌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库供学生沉浸式体验,在课堂中有效增进师生间互动交流;链接校外资源,如他校专业教师、一线社会工作人员等,开展跨地域教学,反响良好。

  专业在实践教学场域创建“两个课堂”联动机制:创建“田间课堂”,在农村社会工作课程中设置农事体验、田野对话等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参与农产品种植、居民关系维护等真实场景,掌握乡村资源整合方法;创建“社区课堂”,在校企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专业实践项目,在调解邻里纠纷等真实案例中应用专业方法,将课堂作业成功搬到社区进行检验。

  该培养体系通过课程模块重构、数字技术赋能和实践场域创新,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充分验证了“做中学”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有效性。

  创新育人机制,激发学生实践效能

  专业基于校地、校企协作育人机制,依托“怀化市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市级重点智库,联合10余家社会工作机构建设实践教学平台,落实“专业见习”“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5个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双元协同指导模式,即“学校学术导师+机构实务督导”的“双导师制”,建立“项目共研、课程共建、人才共育”合作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线建构与推进,助力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逐步提升服务效能、加强专业认同。该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平台共建、过程共管和成果共享,破解传统校企合作“碎片化”“表层化”困境,有效激发专业学生在实践中的自我效能感。

  在实践实习基础上,专业建立“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学术研究”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学生根据自身特质和兴趣爱好,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活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关心民生问题、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训练专业敏感性,并将研究问题进行总结提炼,形成调研报告,参加相关竞赛或发表学术论文。近年来,在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立项12项,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社会调查技能与报告大赛三等奖2项、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湖南省第十一届研究生创新论坛一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内化专业价值,增强专业文化认同

  通过打造沉浸式学习空间、建设仪式化实践平台,助力学生内化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增强社会工作专业文化认同。

  打造沉浸式学习空间。“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首要的专业价值,“一入社工门、终身社工人”的专业口号深刻凝聚了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的向心力,成为怀化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文化标识。依托运营近10年的微信公众号“缘来社工人”,定期推送身边、国内外的专业“热点”,打造专属学习平台;定期举办专业书籍读书分享会——“社会人”读书会,围绕与专业及生活息息相关的“生育”“乡村建设”“社会信任机制”等社会问题或社会学现象进行线上、线下读书交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学术功底与专业基础。

  建设仪式化实践平台。学生依托社会工作协会,举办全校性“社工文化节”,各年级参与策划、实施“世界社会工作日”主题宣传活动,加强专业认同;走出校门,为留守儿童募捐生活与学习物资,联动洪江市壹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慈善募捐等活动,获得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专业通过沉浸式学习促进专业情感共鸣,仪式化实践推动专业行为落实,使专业认同在学生心中逐渐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实践证明,通过构建“价值引领—能力为本—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与乡村治理需求的契合度。未来,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将进一步深化产教研融合,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培育更多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

  (伍娟 郑代良 夏韵琴)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1服务乡村振兴 培养社会工作人才 伍娟 郑代良 夏韵琴2025-04-30 2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