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美术学院

探索公共艺术教学新路径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30日 孙鹏 李江

  公共艺术在中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公共艺术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一是公共艺术的空间定义,不同的自然空间、人文空间当中的公共艺术创作一定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其二是随着“公共空间”定义的发展变化,公共空间当中的艺术创作逐渐面向大众,其中的内涵、审美、功能都随之发生了改变,使公共艺术的定义变得丰富而宽广。当然,公共艺术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文化、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因此对于学院教学而言,找到理解公共艺术的关键立足点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对艺术历史过往当中具有公共艺术属性的优秀艺术创作进行研究学习就十分必要且有价值。在研究分析过往经典公共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以公共艺术的语言为切入点,找到公共艺术语言的核心,并从公共艺术语言核心的两个方面展开探讨,有助于学院教学对于公共艺术的阐述与理解。

  对此,鲁迅美术学院在教学中重点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以造型为主,建立深刻的造型观,造型观的建立是学院各个专业学习入门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是公共艺术语言的社会核心——人。在学院的专业教学中,把握住公共艺术语言上述两个关键点,教学从以上两点入手,学生从两个方面观照,使学生在创作中的表达更贴近艺术的核心规律。

  除专业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之外,鲁迅美术学院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寻经典案例并进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梳理经典案例的创作逻辑,帮助学生理解创作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为艺术创作能够服务更广泛的大众做好充分准备。

  除前文提出的造型艺术基本核心要素以外,鲁迅美术学院公共艺术教学还强调关注另外几点因素,比如创作方式、创作重心、社会制度、创作程序等。

  首先,创作方式的转变发生在实践当中,随着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资本的发展壮大,艺术家的创作能力也发生了变化,能力的转变相应影响了创作方式的改变。艺术创作,特别是公共艺术创作,由原本的艺术家个人独立创作转变为多人合作、众人参与、多方努力的集体协作。其次,在公共艺术语言生成的过程中,对于受众群体的文化、历史、习俗等多方面元素的前期调查也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过程。因此,鲁迅美术学院在教学过程当中引领学生广泛学习、积累,使其尽可能全面掌握知识,并积极运用调查手段,收集积累数据作为艺术创作的参考依据。鲁迅美术学院还致力于丰富图书馆的书籍资料,并注重结合国家政策开展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更有价值的创作。

  每逢佳节,公共环境都会彰显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而这样的气氛得益于公共空间中协调的声、光、电、色彩等多方面布控。原本出现在艺术馆、博物馆展厅当中的艺术作品及美术馆中的艺术氛围早就开始逐渐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塑造着环境、充实着空间,这实际上正是公共艺术语言之变对于人们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的影响。在教学中,鲁迅美术学院充分利用多方资源,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考察学习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公共艺术创作由“公共空间的艺术”转向“艺术的公共空间”塑造,了解当代艺术创造关注的不是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效果,而是完整的艺术空间,研究整体的艺术氛围以及空间中各个艺术元素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如何得以充分实现,努力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出“象牙塔”,面向社会,面向更真实的世界,在与世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丰富阅历,获得更充实的感受,激活灵感源泉。

  鲁迅美术学院具备诸多育人优势,其中一项重要的优势便是有着历史传承的专业格调。作为具有专业学术积累的艺术学院,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始终是其强项,而专业的综合性则更是其强项的集合。在上学期间,鲁迅美术学院的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获得深入了解其他专业知识的宝贵学习机会,尤其对于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学院在培养过程中除主动提供本专业知识深入、完整体系的教学之外,还通过跨学院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营造跨专业领域的广泛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提升综合素养。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敏感度,也是鲁迅美术学院教师的一项重要责任。要想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满足当下社会大众精神需求的好作品,前提即是对社会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艺术历史的回顾、吸收、借鉴。公共艺术的特性要求公共艺术创作能够与社会、环境、大众产生关联,引起互动,这样的功能实现源于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建立于语言表达的顺畅理解上,语言表达的顺畅理解又建立于思想的相互交融上。公共艺术创作的前提即是创作者对于社会需求的了解、理解、应对,这就要求教学人员在教学中积极组织沟通探讨并注重主题涵盖的广泛性,除专业技能之外,还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并将对人与社会的关注培养成为学生的思考习惯与潜在意识。

  作为学生专业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对于学生专业高度及专业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学院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具备高水平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提高、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目前,鲁迅美术学院公共艺术教学工作涵盖了从基础训练到理论研究、从专业技能到社会需求的多个方面,体现了学院对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的全面规划和严格要求。未来,鲁迅美术学院将继续深化公共艺术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学院计划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将不断完善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实践项目,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学院将继续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此外,学院还将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及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努力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公共艺术人才,为推动我国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孙鹏 李江)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0探索公共艺术教学新路径 孙鹏 李江2025-04-30 2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