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矛盾纠纷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中以“枫桥经验”为代表的本土纠纷解决智慧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枫桥经验”所蕴含的“以人为本”和“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理念与湖南理工学院法学院在调解法律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高度一致。近年来,学院加快发展律师、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以德法兼修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为目标,面向行业、面向区域、面向基层,打造多维实训实战平台,为高校服务地方法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调解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的“湖理方案”。
面向行业
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
学院始终以“课程重构—实践强化—资源协同”为主线,系统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品格(公道正派、廉洁自律、无私奉献)和专业能力(事实查明能力、法律诠释能力、沟通引导能力、冲突化解能力)为核心素养,树立“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教学育人理念,以契合新时代对调解法律服务人才的需求。
学院立足地方法治建设需求,在传统课程中增加涵盖“枫桥经验”所涉及的社会治理、群众工作方法等内容的课程,推动法律调解、法律谈判等特色课程与法学核心课程的深度融合。同时,依托现有校外实习基地,构建不同行业调解场景的实训模块。目前,学院设有“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模块”“洞庭湖环境治理调解模块”“工程建设纠纷调解模块”“商事纠纷调解模块”,通过大项目式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枫桥经验”技巧与方法,以适应多元化的调解法律服务工作需要。
在师资建设上,系统性锻造“懂法律、通人情、擅创新”的高质量师资队伍。一方面强化现职教师调解实务能力培养,推行“挂职+认证”双轨制,全面提升专任教师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深化校内外资源协同机制,推行“双师”制,为调解法律服务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面向区域
打造全方位实训平台
湖南省岳阳市“群英断是非”工作法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该工作法入选国家政法部门评选的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学院依托区域优势,深入总结“群英断是非”工作法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实践经验,将纠纷解决智慧融入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构建校内“志愿服务矩阵”与校外“协同育人矩阵”,创新打造“线下+线下”的全方位实训平台。
学院与岳阳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共建“知识产权纠纷在线调解工作室”,与岳阳楼区司法机关共建“诉前纠纷在线调解工作室”,以上与法院诉前调解系统直接对接的两个在线“e调”平台为学生参与调解实训实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学院与岳阳市司法部门共建“群英断是非”调解工作室,组建“群英断是非”人民调解专家团队和8个调解志愿服务学生团队,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深度对接街道社区,直面当事人调解矛盾纠纷。在这一育人模式的带动下,“政校、校企、校校、师生”四方协同,促进高校法学理论资源与地方实践资源的深度融合,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面向基层
推行全流程实战方案
学院自主开发“五塑三融”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精选专业案例塑法治思维、聚集前沿问题塑学科精神、通过课外探究研讨塑创新能力、借鉴历史典故塑理想信念、挖掘生活案例塑家国情怀;在教学方法上,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创构案例式、参与式、模拟式教学相融合的“三融”立体式思政教学法。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互动,将“五塑”的价值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认知。运用启发互动式、任务驱动式、沉浸体验式和创新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实现将“枫桥经验”融入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
近3年,学院依托线上调解工作室和“群英断是非”线下调解平台,推行实战式调解法律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教师指导带领学生参与开展线上、线下案件调解500余件,开展普法志愿服务300多次,覆盖岳阳3区6县(市),覆盖人群5万余人,学院法律实训中心接纳学生达1.6万人次。学生近3年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71项,发表论文21篇,立项科研项目33项,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实务技能大幅提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湖南理工学院法学院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院现有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近4年,学院获批国家级别科研项目5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学院教师在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未来,湖南理工学院法学院将继续深化调解法律服务人才培养改革,以产教融合促协同育人,为地方法治建设与法治人才培养贡献智慧和力量。
(彭江辉 徐振祥 薛静 段辉艳 张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