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促产教深度融合 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27日 朱善元 胡海婧 夏锋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依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产教协同育人能力提升研究”,积极探索创新、寻求“双师型”教师产教协同育人能力有效提升的路径,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产教融合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成绩,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夯实产教协同育人的价值根基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教育思想为抓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即:以“敬业”之心深耕教育事业,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助力学生成长;以“乐群”之态融入团队,与同事协作创新教学模式、参与课程开发。

  学校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教师培训全过程,通过举办师德楷模事迹分享会、开展师德专题研讨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学校完善师德评价体系,将师德表现与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紧密挂钩,激励教师不断提升师德水平,为产教协同育人注入精神动力。

  开展产教融合实践:搭建能力提升的多元实践场域

  产教融合是提升“双师型”教师产教协同育人能力的关键路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搭建多元化的产教融合平台,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

  职教集团:产教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学校组建职教集团,整合行业、企业、科研单位等多方资源,构建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新生态。通过职教集团,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将新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融入教学内容。企业在学校设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点,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

  产学研平台: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桥梁。校企共建产学研平台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学校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与人才的优势,与企业共建科技研发机构,以企业技术革新为主要方向,把学校的科研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结合起来,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科研结合生产”。

  “双师”工作站:专兼职教师融合的新纽带。学校创建“双师”工作站,为专兼职教师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一方面,设立“技师工作站”,推行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科技干部挂职等制度,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和科研指导,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案例;另一方面,设立“教师工作站”,以学校骨干教师为主体、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主要承担企业人员培训、学生顶岗实习、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

  创新培养模式:激发教师育人的内生动力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是提升“双师型”教师产教协同育人能力的重要手段。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多种培养模式的探索,助力教师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学校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导师制”和“师徒制”,采用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践技能的指导者,与企业师傅协同指导学生,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另外,学校根据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和专长等差异开展分类培养,提升教师产教协同育人能力。对于青年教师,重点放在加强教学基本功和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安排他们参与企业实践、教学技能培训,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鼓励他们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提高产教协同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完善培养机制:保障能力提升的长效动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设置,出台校级标准,明确规定教师应具备的学历、职称、实践经验、职业资格证书等,并制定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标准。

  为了增强教师发展活力,学校通过人力互换、技术交流、横向研究等方式,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等形式,开展深度合作;另一方面,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师培训,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培训效率。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双师型”教师产教协同育人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高职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未来,学校将持续探索,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朱善元 胡海婧 夏锋)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3促产教深度融合 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朱善元 胡海婧 夏锋2025-04-27 2 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