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叙事新样态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明德学校评价改革实践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25日 刘佳 于俊华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明德学校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经历了从“结果判定”到“过程赋能”的转型,形成“机制共建、平台共创、叙事共生”“三位一体”改革路径,实现了“让成长可见”的改革初衷,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机制共建:构建评价改革架构

  打造制度创新机制。学校成立评价改革领导小组,校长、部门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参与,推行“全员参与—分层负责—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各层级管理人员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具体评价工作的实施与监督,根据反馈情况灵活调整评价策略,确保评价机制的全面性和适用性。

  打造协同育人机制。学校构建政校家社四方协同体系。政府部门通过纳入政策督导等方式,为评价改革提供有力保障。学校作为评价改革主阵地,实施“成长见证人”计划,负责具体实施评价工作。家庭为评价重要参与者,每周上传2条家庭教育叙事案例。社会机构如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素质拓展平台。

  打造技术赋能机制。学校建立“标准研发—工具迭代—实践深化”制度体系,联合教育专家、技术团队共同研制科学、全面的学生发展评价标准。学校开发智能化评价工具,将评价标准和工具广泛应用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定期的数据分析和结果反馈,指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平台共创:打造立体化评价载体

  形成“五育”评价工具包。该工具包涵盖了德智体美劳5个领域,以及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3个维度,每个评价领域和维度都设计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工具包包括观察记录、作品展示、问卷调查、思维可视化手账等,能满足不同评价场景的需求,为每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建议和指导。

  搭建叙事展示平台。学校依托智能展示平台、智能故事工坊,AI辅助生成个性化成长叙事,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直观、全面的成长数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综合素质发展状况。该平台还具备家校互动、同伴互评等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参与提供了便利。

  叙事共生:重塑教育评价新生态

  推动学生个体叙事的自我建构。学校执行“故事主笔人”计划,学生成为成长故事的主角和创作者。利用成长手账的电子成长档案袋,建立个人叙事档案库。开发“我的成长树”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主动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经历和感悟。

  促进同伴互评叙事的交流沟通。学校定期组织班级故事分享会、成长故事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分享和交流成长故事,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与倾听他人的平台,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尊重差异,共同为团队的目标而努力。

  形成师长叙事的专业引领。教师进行“叙事分析师”转型,创新“观察—分析—回应”三步工作法,对学生的成长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发现学生的潜能与特长,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和成长规划。开展家庭教育叙事培训32期,帮助家长成为“成长记录员”。

  开展多维叙事的实践创新。学校探索了时间、空间和关系3个维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时间维度上,建立“日—周—月—年”四级记录体系,通过“每日微记录、每周故事集、每月主题展、年度成长册”,了解学生发展趋势;空间维度上,构建了“教室—家庭—社区”场景匹配系统,面向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机会与挑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关系维度上,在学生之间成立“成长合伙人”互助小组,在师生之间实行“叙事对话日”制度,在家校之间实施“教育见证人”计划,构建三维互动网络。

  改革成效显著:促进教育生态的深层变革

  实现学生发展可视化。学生在参与叙事项目的过程中,成长能见度显著提升。关键事件记录完整率达98%,通过记录和评价自己的成长故事,学生学会了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明确了自己的成长目标和方向。创新实践作品数量增长210%,社会服务时长增加3倍,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推动教师专业新突破。叙事项目的开展促使教师深入研究和理解学生成长的过程,深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使评价模式实现了从“分数报告”向“成长传记”的转型。研究成果丰硕,质性评价比例从22%增加至68%,研发评价工具获得奖励8项。

  促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学校内部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家校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和满意度显著增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刘佳 于俊华)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1多举措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叙事新样态 刘佳 于俊华2025-04-25 2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