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地处孔孟之乡、运河之滨。学校以培养“身心健康、敦品担当、乐学善思、崇尚劳动、优雅生活的时代新人”为育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双减”背景下初中阶段“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评价策略创新研究,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
制定研究目标,推进教学改革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开展了“双减”背景下初中阶段“学习共同体”评价策略的研究和实践。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结合学生个性特点,组建4—6人学习小组,以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学习小组成员成长为目的,通过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建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学校结合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特征、成长规律,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研究行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校本评价策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进一步践行“双减”政策,激发每名小组成员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体包括3个方面:一是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形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研究出“捆绑式”评价方案,在综合性、多元化的评价实践中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评价实操案例;二是通过研究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构建“学习共同体”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模型;三是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评价策略,丰富“学习共同体”评价的内容,形成教育合力。
搭建内容框架,探索评价策略
学校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明确组织形式、突出评价主体、细化评价内容、革新评价方式、注重结果运用。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评价,包括个人、小组两个主体。通过强化过程性评价、改进结果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健全综合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实践能力、综合素养。通过实施捆绑组合、自评互评结合、横向纵向整合、落实“五育”融合等评价方式,形成一套可行的校本评价策略和校本评价方案,实现“一生一袋,一组一表,一师一册,一班一案,一校一品”,激发“学习共同体”内驱力,提升师生综合素养,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探索实施了3条路径。一是协同筑基,打造小组合作学习1.0版本,研究出小组捆绑评价方案。二是融合提质,打造小组合作学习2.0版本,构建“五育”融合评价模型。将德育(责任担当)、智育(知识共建)、体育(协作能力)、美育(创意表达)、劳动教育(实践贡献)纳入评价维度,实现了组织、记录、协调等角色动态适配。三是共生致远,打造小组合作学习3.0版本,形成了“动态积分”评价体系,制定了贡献值、成长币兑换规则。在实践过程中,学校编制了《合作花开:共同体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手册》《落地生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指南与创新评价策略》,开发了“动态积分”智能评价软件,并通过倡导“学习共同体”动态构建、生态评价,实现了由“评价学习”到“促进学习的评价”的转型。
践行四个步骤,彰显改革成果
在探索“双减”背景下初中阶段“学习共同体”评价策略的研究过程中,学校积极践行四个步骤。一是划分“初始—形成—优化—引领”的研究阶段,二是规范“调查现状—项目论证—制定方案—实践检验—交流总结”的研究程序,三是通过“行政推动、项目驱动、典型带动、活动促动、校区联动”的模式逐步推进研究进程,四是借助“培训、论坛、研讨会、工作坊、联盟校”等实现推广。
学校通过践行四个步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学生的合作能力显著提升。85%左右的学生养成了合作学习的习惯,80%左右的学生学习方法有所改善。二是通过强化“师师互动”共同体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践,教师教学技能不断提高。三是完成山东省教改项目“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创新研究与实践”1项,进行省、市、区、校四级课题研究14项,在研市、区两级课题7项。其中,获得济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27篇,出版《歌唱行走》《幸福的流沙》两部专著。同时,33节合作学习课堂实录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用,12篇文章被权威媒体刊载。四是成果推广应用效果明显。学校组建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联盟”“校长专业发展共同体”,研究成果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展示,并通过齐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和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名校长工作室推广至40余所学校,惠及10万名学子。
(山东省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安波,校区副校长 曹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