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中,高等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洛阳理工学院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深度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数字化转型之路,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全面推动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变革,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革新机制 形成数字化管理新格局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领导决策—专家咨询—执行管理”三级组织架构,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协同推进、资源共享”的数字化发展模式。学校秉持“共建共享”理念,积极与第三方企业、通信公司、金融机构、行业企业合作。以“以市场换服务”为原则,成功引入第三方建设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实现学校零投入、学生零承担。学校不断完善CIO制度,涵盖校园网络资源分配、数据安全防护、数据治理流程等方面内容。精细化的制度管理成效显著,校园网络故障发生率降低30%,数据安全事故“零发生”,为数字化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聚焦教学 构建智慧化教学生态
作为教育部门“混合式教学试点院校”,学校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通过政策引领、制度规范、机制保障,探索出独特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利用技术手段导学、前测,聚焦问题;课中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课后检测助学。依托自建课程平台,连续3年建成近660门次线上课程,建成52门国家级别和省级一流课程、智慧课程,以及157门校级混合式课程,覆盖各类课程,在全校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以本科教育教学为核心,全力打造一流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室覆盖率达70%,上线了“IOP物联网智慧教学融合平台、智慧教学大数据分析评价平台、数字教学资源平台、智能巡课平台”四大平台,实现了教学全过程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运行和管理,为教学督导和改进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学校借助智慧教学环境,开展中芬、中德及“一带一路”涉外培训,累计培训8个国家的560多名教师和技术学员。同时,承办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学术研讨会、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学工作推进会等会议,彰显了在智慧教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学校获批省级“5G+智慧教育”创新应用试点,获得省级智慧教学示范校等多项荣誉。
在师资培养上,学校实施“青椒养成、黄椒进阶、红椒引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针对不同教师提供个性化培训方案。借助AI(人工智能)平台开展智慧教学,举办“课堂创新大赛”,激发教师创新活力。近年来,学校教师在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连续两年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二、三等奖,多名教师在省级比赛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此外,学校还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
在学生培养方面,学校将数字素养与技能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相关通识课程和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演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2023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位居河南省前列、全国第11名;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中荣获1银、2铜的好成绩;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七轮总榜单中,学校位列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组前300名、河南省前10名。参与数字素养相关课程和活动的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中的获奖比例提升了25%。
强化治理 完善共享型服务体系
学校通过建设一体化数据中台,打造共享型信息服务体系,建成“身份一个号、认证一个库、数据一张表、服务一个站,决策一平台”的“五统一”智慧校园综合服务体系,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数据流通与共享,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数据中台建设使行政办公流程平均缩短3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提升50%。
学校构建“数据驾驶舱”,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校治理等关键领域,形成一屏统览学校全局、一键调度各项资源,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在招生工作中,通过分析“数据驾驶舱”信息,精准调整招生计划,招生工作满意度提升30%。
学校的企业微信“智慧洛理”开通90多个办事服务和微应用,师生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办理事务。该平台已累计解决师生咨询问题9万余个,督促解决反映问题1026件,满意率达98.21%。在资源预约方面,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预约使用率提升50%。数字治理体系的建设助力学校获得多项荣誉,推动致实书院获批河南省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示范书院。
展望未来,洛阳理工学院将以数智化为抓手,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五大信息技术,全面深化数字化转型。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教师数字素养行动计划》,实现AI虚拟助教、助学、助管服务,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康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