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多样化的路径与期盼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8日 李建民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教育强国建设要求高中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坚持和运用系统关键,正确处理好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从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出发,科学谋划、强化统筹、激发活力,以多样化发展增强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支撑,更好发挥高中教育的战略基点作用。

  理解高中多样化的战略深意

  新时代以来,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85%提高到2023年的91.8%,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的目标。学生类型较之以往更为多样,学生发展水平和发展诉求也更为多元,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加快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提供符合成长需要的高中教育。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打通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建设教育强国”明确提出后,普通高中作为奠基拔尖创新人才底层素养、明确稳定志趣的重要阶段,有助于为人才早期培养创造更有针对性的成长土壤,其多样化发展在长周期人才培养链条上的战略基点作用愈发凸显。

  各地在具体实践探索中,积累形成了一些典型做法和经验,如上海市以特色高中建设为切入点,整体撬动普通高中教育从分层发展走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的多样化发展格局;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则瞄准学科建设,引导普通高中逐渐明晰各校发展侧重点,促进形成多样化格局。

  关注多样化的区域特征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多样化发展要关注区域发展特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既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又释放高中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有效支撑。

  强化市域统筹,推动城区和县域普通高中学校协调发展。《“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健全”的发展目标,要求积极扩大县中优质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市域内普通高中办学差距。扩优提质行动提出建设一批具有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积极发展综合高中。

  《纲要》提出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这要求各地从高中教育管理体制上做文章,强化市级政府在教师编制、教育投入等方面的统筹作用,进一步明晰市县政府权责,合理布局各类高中学校。

  深化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多样化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已进入深化统筹阶段,着重通过调整教育要素结构和体制机制探寻“急难愁盼”问题的更优解。地方党委政府应充分发挥领导和统筹作用,形成对重点难点问题的集中攻坚之势。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一个多主体协同综合改进的过程,单靠学校自身特色发展或教育部门自身内部变革难以很好实现,还需嵌入区域经济社会整体改革发展大格局,优化内在动力机制、健全多部门多主体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办学自主权,从而保障多样化发展有序推进。

  以系统质量夯实发展根基

  健全系统谋划,以系统质量夯实多样化发展根基。普通高中作为区域基础教育体系的最高阶段,对小学和初中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各地应结合教育发展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未来发展预期等,整体设计小初高育人体系,明确区域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制度供给、资源配置等,形成学段衔接、贯通培养、协调发展的态势,支持普通高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多样化发展。如出台多样化发展专项政策,在特色招生、学科课程建设、校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等方面提供制度性支持。

  优化评价引领,探索实施普通高中分类评价。推动每所高中学校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良性轨道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关键。高中学校通过特色发展逐渐走向特定类型即从分层走向分类是大势所趋,势必带来普通高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格局性变化。激发每所学校需全面调整评价机制,更加关注不同特色方向高中学校发展需要,扩大高中学校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的话语权,增强评价的协商性与互动性,引导其主动发展、特色发展。各地还可建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跟踪反馈机制,科学设定观测考察维度,组织专家团队对多样化发展水平进行定期专项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区域周刊 09高中多样化的路径与期盼 李建民2025-04-18 2 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