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越是发达,我们就越要珍视阅读,要在风声雨声读书声中,尽览家事国事天下事
■ 要努力营造人与AI共同协作的“阅读场景”,既要让“智能”发挥最大的功效,也要让“人”发挥主体性角色
一本厚厚的书籍放在面前,难免会让人望而生畏。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读完?读完后我又能获得什么呢?是否还有必要读这本书?……当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迎面而来,这些问题似乎已经不需要回答。因为我们只要打开DeepSeek、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工具的对话框,将我们的要求输入进去,顷刻间一篇文章、一本书乃至一套丛书的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就会尽数输出。问题也随之而来,当AI已经能帮助我们甚至代替我们阅读,人类还有阅读的必要吗?
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不仅需要阅读,而且更需要沉下心来慢慢阅读、细细品读。潜心阅读,是我们应对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重大挑战的重要之举,也是我们人类在AI面前保持主体性的必要方式。
人类的阅读不能够被AI所取代,因为阅读的本质是思维的过程。表面上看,今天AI技术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还原、提炼知识,AI对一本书的认识和理解甚至超过很多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在既有的文献、知识基础上,生成全新的、具有一定创意的内容,几乎接近了人类生成内容的能力和水准。技术的突飞猛进让我们对阅读本身似乎失去了信心。然而,如果我们完全跳过了阅读的过程,只是坐享其成,那么我们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在不断围绕结构框架、论证思路、分析逻辑、内容叙事等方面进行思考,要么被作者的精妙论述所折服,要么对其中的观点内容提出疑问挑战,要么从中提炼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因此,阅读过程其实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知识创新的过程。我们从阅读中尤其是慢阅读中所锻炼的文字能力、提问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等各种能力,是AI所不能够代替的。
当下,AI通过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自我学习,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AI不但能够帮助我们读资料、写代码、回答问题、创作内容等等,而且还可以像人一样独立完成一些任务。在今天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中,还普遍存在AI幻觉的问题,即AI所生成的内容中有些概念、知识乃至所谓的“事实”并不存在,这些其实是AI在学习中得出的错误结果,但人们却很难分辨这些内容是否真实准确、是否科学合理。
人的思维活动不能够也不应该让位于AI。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阅读还是他们建立自己知识体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只有建立了独立、自主、系统的知识体系,我们才能够判断AI生成内容的合理性,才能够在与AI协作的时候成为主导者,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驾驭AI。阅读是一个人建立知识体系最基本的方法,通过阅读我们逐渐建立对世界的完整认识,搭建起认知世界的框架,形成价值观和判断力。当然,个人建立知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复一日不断阅读、学习、思考中搭建起来的。
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来看,阅读更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一代代读书人,通过阅读传承经典,通过阅读与他者对话,通过阅读创造新知。我们在孩童时期,无不是从《咏鹅》《静夜思》等名篇开始启蒙读书,从青少年起阅读四大名著和诸多经典之作。读一部《红楼梦》,从中可知中华文化气象万千,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又激荡起多少的历史豪迈!可以说,正是在每个人的阅读中,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文明得以传承创新。AI虽然能够辅助我们寻找知识,但绝对不能够代替我们的阅读。阅读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阅读的文化力量更是无可替代的,科技越是发达,我们就越要珍视阅读,要在风声雨声读书声中,尽览家事国事天下事。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要倡导潜心读书。学校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不可或缺性,要不断完善多元立体的儿童青少年阅读生态,努力营造人与AI共同协作的“阅读场景”,既要让“智能”发挥最大的功效,也要让“人”发挥主体性角色,让广大青少年学会与AI为伴,细品万卷诗书人生。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