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穿越千年 诗教润泽课堂

《小布丁漫游唐诗王国》对诗词教育的启示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6日 王子龙

  视觉中国供图

  《小布丁漫游唐诗王国》

  王子龙 著

  万卷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唐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前文人的情感与智慧,亦是民族精神的凝练。然而,在当代儿童的认知中,这些诗行往往被简化为课本上的背诵任务,其背后的历史情境、诗人情怀与文化肌理,却因时空的阻隔而变得模糊。如何让儿童真正理解唐诗之美?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些问题成为我创作《小布丁漫游唐诗王国》的初心。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诗词研究与教学的教师作家,我深知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创新载体。此前的《你若幸福,必有诗香》《千年历史千年诗》等著作,虽以历史视角梳理了诗词脉络,但始终偏于成年读者的范畴。儿童文学则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它需要以童心为镜,照见历史的温度;以幻想为舟,载渡文化的深流。于是,“小布丁”这一角色应运而生,他是一个爱吃冰糕“小布丁”的普通小学生,搭乘“唐韵悠悠”号时空穿梭机,穿越至唐朝,与诗人们对话,在冒险中感知诗意。这一设定,既是对传统叙事的突破,亦是对儿童认知规律的尊重:唯有身临其境,方能心领神会。元好问《论诗》说得透彻:“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让孩子们通过小布丁的引领,亲自到唐诗王国漫游一番,亲历长安三万里,亲身领略唐诗魅力。

  时空穿越的诗意重构

  儿童文学的本质是想象力的启蒙。读《小布丁漫游唐诗王国》能够扩展孩子的想象力,写这本书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比如书中的“时空穿梭机”就不仅是叙事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隐喻——它象征着连接古今的桥梁。通过小布丁的奇幻之旅,读者得以跨越千年,目睹《赠汪伦》中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亲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忧国忧民,感受雷海青怒骂安禄山的壮烈,甚至与贾岛共推“僧敲月下门”的炼字之趣。这种“在场性”的体验,打破了教科书式的知识灌输,让诗歌从文字符号升华为鲜活的情感流动。例如,书中设计小布丁误将《赠汪伦》的诗人说成汪伦的情节,并非单纯的笑料,而是直指儿童学习古诗的痛点:缺乏情境代入。当小布丁亲眼见证李白泛舟远行、汪伦踏歌相送时,诗歌的创作动机与情感内核自然浮现。这种叙事手法,暗合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主动探索与情境互动建构而成。

  我在平时作讲座时,经常面对读者的提问,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走进古诗的意境,怎样再现古诗的情境?其实不难,根据诗句本身去想象,根据作者的生活去理解,就是学习古诗走进诗意的不二法门。书中小布丁和兰笑笑等一班小伙伴在唐朝近距离地与大诗人同行,就是为孩子们再现古诗情境的一种具象化尝试。

  建构唐诗的文化宇宙

  在讲述小布丁的故事时,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想要通过小布丁把唐诗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从缥缈的云端带到人间、带到身边,让我们触手可得。在传统认知中,诗人常被神化为高不可攀的文化偶像。本书则试图将他们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李白不仅是“诗仙”,更是豪放洒脱的游侠;杜甫不仅是“诗圣”,更是心怀苍生的普通人。在“河边的老伯”一章中,小布丁偶遇杜甫,起初未识其身份,却在交谈中被其悲悯情怀感染。这种去标签化的塑造,拉近了诗人与儿童的距离,使他们成为读者可亲可敬的“朋友”。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历史细节的考据并未因童话色彩而妥协。例如,唐代文人“称字不称名”的习俗、长安城胡饼与糖醋脍鱼的市井风味,乃至茅厕形制等生活场景,均经过严谨考订,这些知识点都是我平时上诗词课时讲给学生听的。这些细节如同一幅工笔长卷,既还原了唐朝的社会风貌,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土壤。

  我希望这本书不止于用童书的笔触讲述唐诗,更在于构建一个立体的唐朝文化宇宙。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到安史之乱的历史镜鉴,从玄都观的诗意盛景,到雷海青宁死不屈的气节,书中每一处情节都暗含文化密码。此外,书中穿插的“知识卡片”与“趣味链接”设计,是对儿童认知特点的精准回应。这些模块以简洁的语言解释复杂概念(如“二王八司马事件”),既避免了叙事节奏的断裂,又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这种“碎片化学习”与“整体性叙事”的结合,让文化知识的传递更具弹性。

  从“共情”到“有声剧”

  当前儿童古诗学习的困境,根源在于兴趣的缺失与方法的僵化。这本书通过小布丁的成长轨迹,提供了一条破解之道。最初,小布丁对古诗充满抵触,认为“背诗又麻烦又啰唆”,但在与诗人的互动中,他逐渐发现: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心灵的共鸣。第十回中,小布丁与杜甫共处黄师塔前,眼见“春光懒困倚微风”的实景,顿悟“背诗就是分分钟的事”。这种转变,揭示了古诗学习的本质——唯有与诗人共情,方能真正理解诗意。

  书中行文也包含了对诗词教育的反思,我认为,诗词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温柔,要敦厚,儿童急需一种“慢学习”的体验。通过故事中的冒险、对话与思考,读者得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与人文关怀。正如书中雷海青摔琵琶明志的情节,不仅传递了忠诚与气节,更让儿童感受到文化精神的力量。

  在数字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需借助多元媒介。本书配套有声剧的推出,扫码即可收听。通过声音的韵律、角色的演绎与背景音效的烘托,诗歌的意境被具象化为可感的听觉体验。这种“听觉阅读”不仅契合儿童的感官偏好,更让诗歌的节奏之美深入人心。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跟随小布丁的脚步,在唐诗的王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那里有李白的月光、杜甫的江水、王维的松风,更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脉络。

  愿这场穿越千年的诗意之旅,不仅是一场童心的狂欢,更是一颗文化种子的萌芽。

  (作者系石家庄学院副教授、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季军)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教师书房 09童趣穿越千年 诗教润泽课堂 王子龙2025-04-16 2 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