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中国 供图
学术期刊可以通过搭建学术界、产业界、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更好地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教育治理理念,促进国际共识的形成
学术期刊作为全球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核心载体,也是促进多元主体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凭借其权威性与公信力,学术期刊可以通过搭建学术界、产业界、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更好地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教育治理理念,促进国际共识的形成。
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借助学术期刊这个平台和媒介,正逐渐探索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新路。
1
在关键技术领域突破国际封锁限制
大力开辟交流合作新渠道新平台
鉴于国防军工的建校背景和突出的科研实力,北航成为国内首批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高校之一,国际交流合作面临诸多障碍,尤其在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学术互动与资源获取受到严格限制。
借助期刊,学校打开了一条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渠道。
学校现有相关期刊30种,含主办17种,承办、教师创办、依托国际出版商出版等其他方式办刊13种,涵盖航空宇航、交通运输、材料、计算机、电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多个学科门类。
Propulsion and Power Research(《推进与动力[英文]》,简称《PPR》)是北航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航教授陶智担任创刊主编。编委会汇聚5个国家、10家航空航天推进及动力工程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机构的知名专家,国际编委比例超过90%。该刊积累了高水平国际化作者群体,已出版论文来自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稿源比例达75%。2024年,该刊在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和ESCI(新兴源引文索引)收录的航空航天学科52种期刊中排名第三,在航空航天/机械工程/热力学3个学科全部位于Q1区。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简称《CJA》)是中国航空学会和北航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位于SCI的Q1区,在全球航空航天领域排名第四。期刊编委会由来自全球11个国家的48位国际编委组成,占编委会总人数的近一半。通过期刊平台及国际编委网络,《CJA》在航空航天领域架起了一座联通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合作桥梁。其中,由副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担任执行主编的“空中交通管理”国际专栏,汇聚7个国家的学者发文,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学者参与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
2021年10月,北航作为全国首批18家单位之一,获批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助力学科发展,2022年学校启动期刊建设工作。2024年1月,《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月刊)正式更名为《集成电路与嵌入式系统》。新的期刊顺应时代需求,聚焦集成电路领域关键问题,涵盖电路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嵌入式与系统优化等六大板块,优先规划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人工智能芯片等12个专题,致力于解决我国集成电路领域中文知识库缺乏的困境,打造学术与技术混合的国内集成电路领域中文旗舰期刊,为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2
在学术前沿领域构建中国主导的学术生态圈
牢牢掌握学术制高点与话语权
在国际学术前沿特别是交叉学科领域,学校积极筹划创办新刊,以刊为媒打造中国主导的学术生态圈,占领学术制高点,掌握学术话语权。
数字孪生技术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阿波罗计划”。凭借突出的学科交叉性、快速发展的技术特性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已获得全球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高度重视。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相继成立专门的学术组织,相关研究成果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直到2021年之前,国际学术界长期缺乏一本专门聚焦数字孪生领域的学术期刊。
2021年,为抢占学术先机、填补领域空白,北航国际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陶飞牵头创办了英文国际期刊《Digital Twin》(《数字孪生[英文]》)。该刊组建了由来自20个国家的98名专家构成的编委会,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得主、16位各国院士,以及西门子、爱立信等国际知名企业的技术专家。
依托期刊,学校还发起了首届数字孪生国际会议,迄今已连续举办四届,累计吸引来自22个国家的2600多名学者参会。期刊设立的数字孪生科学家奖和企业创新应用奖,已成为国际数字孪生领域的权威奖项和行业风向标。
认知语义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聚焦语义和心智原创研究,涉及认知科学领域的多学科及其交叉。北航外国语学院教授李福印于2015年在全球首次创办了这一学科的国际期刊《Cognitive Semantics》(《认知语义学》[英文])。目前,该刊已成为语言学领域高质量国际学术期刊,被学界广泛认可,为促进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和汉语语法理论的国际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3
以学科为基,学会/协会为伴
积极打造互动共享新模式
北航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该学科以总分254.3分位居全球第一,其中“高水平研究成果”指标获得满分100分,位列该单项榜单。
依托强大的学科基础,学校形成了强大的航空航天期刊群。中文刊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航空学报》《航空动力学报》等,英文刊有《CJA》、《PPR》、《Chain》(《链[英文]》)、《Journal of Air Transport》(《航空交通[英文]》)等,形成了集群效应。近年来,期刊群的各类办刊指标飞速发展,稳居国内航空航天期刊第一方阵。
此外,其他领域的主办期刊也积极开设航空航天相关专刊专栏,与航空航天期刊群交相辉映。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航空法与外层空间法”专栏,2024年推出“低空经济”专题;《复合材料学报》《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前沿[英文]》)刊载多篇航空航天相关论文,获得广泛关注。强大的期刊集群对学校在航空航天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与反哺作用。
同时,学校聚焦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领域,积极与学会/协会合作办刊。
电子信息技术是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电磁学理论则是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经典电磁理论历经百余年发展已形成完整体系,而在信息革命、材料革命与智能革命等科技变革的推动下,“新电磁”学科正焕发蓬勃生机。以此为背景,《Electromagnetic Science》(《电磁科学[英文]》)应运而生。
该刊由中国电子学会与北航联合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担任主编、浙江大学教授李尔平担任执行主编。作为电磁科学领域的国际旗舰期刊,该刊立足全球视野,汇聚前沿学术成果,致力于推动实验室创新向产业应用转化,并通过构建“国际论坛+青年沙龙+学术大会”三维交流体系,持续促进学科发展。
4
学术与科普同步,内容与渠道并重
“一体两翼”加速科学传播
在办好学术期刊、以刊为媒参与全球学术合作的同时,学校也认识到,在开放科学背景下,科普期刊与学术期刊作为科技创新的“一体两翼”,在加速科学传播、扩大国际影响力以及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航空知识》是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旗舰性科普期刊,1958年由北京航空学院(北航前身)创办,现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北航承办。目前,该刊总发行量已突破1亿册,长期位居全国航空航天科普类杂志发行量榜首,在引领青少年进入中国航空航天领域方面成效显著,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业知名度。
值得关注的是,《航空知识》和北航承办的原创航空航天领域科普期刊《问天少年》,均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科普类)首批名单。
作为探索者,北航期刊群只是做了一些初步尝试。我们呼吁高校期刊界携手共进,共同构建期刊建设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互融共生机制,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期刊界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