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学校虽小,但在乡村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一所特别的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少,全校只有6位老师和2名学生。这所学校,就是央视新闻日前报道的一所乡村“袖珍”学校——吉林省德惠市长春岭村小学。
乡村“袖珍”学校的出现,是社会变迁和人口流动的结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乡村人口减少,学校生源也随之锐减。然而,这些乡村“袖珍”学校的存在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们不仅是乡村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场所,更是乡村文化和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教育的温度与希望。
事实上,国家层面多次强调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类似长春岭村小学这样的“袖珍”学校的存在,为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到城镇学校就读的孩子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使乡村孩子们也能够接受基础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确保了教育公平的实现,这正是对法律精神的践行。
此外,乡村“袖珍”学校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还是乡村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乡村的家庭、学生和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充满温暖和关怀的教育共同体。然而,乡村“袖珍”学校当下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师资短缺、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等。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袖珍”学校的作用,还需与时俱进、多措并举。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此外,还可以探索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如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支教活动等,缓解乡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改善乡村“袖珍”学校的办学条件,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比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同步课堂等活动,让乡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共享优质课程。
根据乡村“袖珍”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可以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比如,开展小班化教学、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加强实践教学,将课堂教育与乡村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定期召开家长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乡村“袖珍”学校虽然规模小,但它们在乡村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价值不能用学生数量来衡量。它们像一盏盏灯,照亮了教育公平最细微的角落。
(作者系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