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南京林业大学校园春日风光。

右图:山东省青岛东川路小学,吕剧演员指导学生学习吕剧基本动作。 视觉中国供图
校园文化是师生的心灵家园,校园文化环境是浸润师生的主要渠道。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以美育浸润学校,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
学校是实现美育浸润的主阵地。“美在校园”都有哪些表现形式?校园形式美重要还是内在美关键?如何打造设计美的校园?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1 校园如画 美在何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美育取得长足进步。大中小学的美育教育,在政策制定、课程建设、教学规范、师资配置等方面都取得积极进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这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
美在校园,美在何处?
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宋修见认为,“美在校园”是艺术人文之美与自然风物之美有机融合,共同营造出的具有历史质感和诗意情感的精神场域。
在中央美术学院,校园草坪上有徐悲鸿塑像和他当年亲手种植的3株白皮松,旁边则是镌刻在石头上的校训“尽精微 致广大”。这是当年徐悲鸿指导学生素描时从《礼记·中庸》中选取的一句话,它们共同形成一片具有场域力量的校园风景。
“美的校园不仅要有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规划有序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和建筑群落有机统一的公共艺术,而且要有以多种形式呈现出的历史人文故事。”宋修见表示,还特别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郭声健理解的“美在校园”可以用“两景观”“两氛围”来归纳。“两景观”是校园自然景观之美和校园文化景观之美,“两氛围”是校园人文氛围之美与校园人际氛围之美。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表示,美的学校,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校园一砖一瓦都体现美的追求,一草一木都隐藏美的故事。“最美的还是孩子们,我希望男孩子健壮、女孩子健美,个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吴键说。
西安市曲江第一学校执行校长张琪心中的“美在校园”,既美在空间场景,又美在校园文化,既美在学生蓬勃生长,又美在师生相互关爱,是外在美与内涵美的和谐共生,是能够滋养每个生命自主进步、个性发展、全面提升,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空间。“这样的学习场域,不仅仅是‘最美校园’,也是一个‘最美微社会’,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成长,在成材中成人。”张琪说。
2 美之形韵 孰轻孰重
漫步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博雅塔的倒影和湖心岛的石舫固然都是美,但百年来湖畔走过的那些为民族复兴而发愤读书的青春身影更令人感念。
校园美的形与韵哪个更重要?
郭声健认为校园美的形与韵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景观美是肉眼可见的,是外显的;氛围美是心灵体验的,是内隐的。外显的景观之美与内隐的氛围之美相互关联,彼此影响。”郭声健说,景观之美能营造美好的氛围,会让人感到内心舒畅;氛围之美则会强化景观的美感度,让人乐在其中。
在肯定校园形式美不可或缺的同时,一些专家则倾向于认为校园的内在美更加重要。
“校园之美是艺术形式与人文内涵的有机统一。”在宋修见看来,形式上的美是必要的,美的教学楼群、美的教室桌椅、美的花草树木、美的运动场、美的图书馆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真正的美不止于外在形式上令人愉悦的观感,更有让人流连忘返的精神魅力和令人沉思遐想的深长意味。在校园美化的过程中,挖掘历史人文内涵从而展现校园内在之美更为关键。
“学校的形式美、环境美当然重要,因为能影响学生的审美。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美的体验,引导学生欣赏美、鉴赏美,鼓励学生有美的表现,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效果。”吴键说。
美育浸润行动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学校通过机制保障、活动开发、师资培育、文化营造等方式去推动,必要的活动形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外显的形式美会提升美育的效果。”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天佑校区执行校长茅剑英说。
然而,一切形式最终都是为育人服务的,因此一切美育的形式都应该聚焦于它的育人价值。“在开展校园美育浸润活动时,要做好顶层设计,回答好‘浸润活动是否有育人价值’这个问题。”茅剑英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3 美在校园 如何雕琢
一些学校已经在打造“美在校园”的实践中作出探索。
在郑州市金水区艺术小学,艺术展厅里陈列着各年级学生的优秀作品,从稚嫩的蜡笔画到渐具技巧的水墨画,每一幅作品都在柔和的光线中诉说着成长的故事。
在西安市曲江第一学校,每届毕业生都会留下一棵“指纹树”,最终形成学校的“成长走廊”,共同打造美丽校园的集体记忆。
在山东青岛艺术学校,学校遵循“以艺育美、以美立人”的内在规律,通过立志、正心、明德、尚礼、雅行五大行动,教育引导学生领悟思想之美、润泽心灵之美、涵育素养之美、体验生命之美、欣赏创造之美。
美在校园谁来打造?师生共创是多位专家学者的共识。
“校园之美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打造。”宋修见建议,除了校园整体建筑规划需要专业设计以外,校园公用空间、教学楼和教辅场馆甚至学生食堂,一方面要尽量布置有益于学生开展文体活动的必要设施,另一方面,校园里应更多摆放师生包括校友的雕塑、书画和文创等作品,避免千篇一律的宣传张贴画形式。
“例如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园内都设有钢琴小木屋,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到木屋弹琴,琴声与木屋也由此成为校园里动人的风景。”宋修见介绍。
“学校应将校园文化场域拓展为充满生命力的美育场域。”在茅剑英看来,应以校园环境筑美、学科课程融美、校园生活育美,通过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和扎实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身心更加愉悦、人格愈发健全。
“原则上,美丽校园的设计、打造,最重要的是整体和谐,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吴键认为,成人化的、灌输式的、说教式的美育都是无效的或者低效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生活的环境、家乡的历史、家乡的传统中挖掘美的元素,比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千年的人文故事,才是开启美的教育最易感、最有效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