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面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需求,以服务“双碳”目标为牵引,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构建了“德智相融、三堂联动、多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可推广的“青岛理工经验”。
德智相融:思政教育与专业深度融合
思政教育全链条贯通。学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发“黄河流域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等4门特色通识课程,将“双碳”目标、黄河生态保护等思政元素嵌入专业课程大纲。开展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遴选,4门课程获批省级优秀案例,4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实践赋能价值引领。学院围绕“双碳”目标、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形成“思政+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思政+学科”助推学科发展、“思政+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大思政”教育,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通过“课程设计—学科竞赛—社会实践”闭环,实现思政元素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化。例如,学生编排话剧《永怀》获得青岛理工大学五四青年节话剧思政课展示一等奖,学生参加“我与党的二十大”课程思政短视频比赛获得省级二等奖,推动思政教育“铭于心而践于行”。
三堂联动:理论、实践、创新课堂协同突破
理论课堂夯基:校企协同重构教学内容。学院联合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控水务”)等行业龙头企业组建课程团队,实施“科研导师+工程师”接力授课。将实习学时以模块化形式分段嵌入理论课程,采用“企业导师进课堂+学生进厂实训”双路径,破解理论联系实践不紧密的难题。2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9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实践课堂赋能:产教融合破解工程难题。学院依托绿色低碳环境技术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共建38个实训基地,开发7门产教融合课程。将对应多门课程的分散式课程设计整合为综合课程设计,解决多个课程设计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跨专业组队完成联合毕业设计,弥补单一专业在复杂工程中的能力短板。引入真实工程项目,打通专业壁垒、对接产业需求,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企业专家全程参与选题、中期检查及公开答辩。优秀作品参加由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北控水务等)组织的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工程协作能力。
创新课堂提质:赛教融合激发内生动力。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基础课程(2学分)。将学生获奖、专利、论文等创新作品纳入评奖评优、推免各环节,从政策上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课堂。依托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将固体废弃物低碳处置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学生年均获得科创奖项百余项。例如,“倒置A2/O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案例直接来源于国家级别科研成果,助力学生斩获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大赛奖项。
多维融合:重构育人生态系统
科教融合贯通科技链。学院将20余项校企联合攻关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科研案例进课堂—实验平台验想法—科创竞赛促创新”闭环。
产教融合对接产业链。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联合建设课程、开发教材,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双向赋能培训或挂职锻炼;2022年,校企联合举办“互联网+”生态环境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数量多、项目质量好、专业度高、行业影响力大。
赛教融合激活创新链。学院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分年级安排项目,依据项目类别制定发展计划,严格执行闭环战略。优秀获奖项目作为教学素材反馈课堂引发新一轮头脑风暴。
数智融合升级教育链。学院投入368万元建设24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4门知识图谱课程。自主研发动态评学系统实现精准教学诊断。云阅卷系统可实现线上流水阅卷,大幅提高阅卷效率,并可自动生成达成度计算报告,减轻教师压力。
推动跨域融合与国际化辐射。学院对口援助喀什大学建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年均输送师资4人、接收联培生12名;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全职引进欧洲科学院院士哈沙·拉特纳维拉教授。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德智相融、三堂联动、多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代环境类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3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4次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专业评估(认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3次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专业评估(认证),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输送更多“重品德、厚基础、强实践、善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刘龙 刘长青 苗吉军 徐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