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工智能为高校辅导员科学减负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5日 高晓妹

  近来,部分高校的人工智能AI辅导员纷纷“上岗”,成为思政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学生来说,AI辅导员“永远在线”、随时随地“有问就答”,“就事论事”的应答方式更加高效、便捷,尤其对一些负性事件、负性情绪的沟通或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能够营造更放松、安全和私密的倾诉空间,传递更多情绪价值。对辅导员来说,减轻工作负担,紧跟科技潮流,也为职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然而,在AI辅导员热的背后,也存在新的隐患。一是思想引导不到位,AI辅导员只能按照算法模型进行知识和价值观传递,但无法“察言观色”“因人而异”,达不到辅导员日常浸润滴灌和言传身教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情感支持有短板,AI辅导员通过识别情绪关键词给予学生言语安抚,但与真正共情、提供深层次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尚有差距,也无法觉察非言语沟通中的潜在情绪变化,无法给予及时关注回应;面对复杂语境、多变问题时,可能因缺乏对具体情境和个体差异的深入理解,给出无效甚至错误的指导。伦理风险隐患多,AI辅导员应用存在学生信息隐私泄露风险,在知情权、责任归属、“物化”“标签化”学生等方面尚有大量需要探讨的伦理问题。学生长时间与AI辅导员交互也可能造成主体性弱化、人际互动降低、道德情感淡漠,陷入“信息茧房”等风险。

  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思政教育是大势所趋,但面对AI辅导员,我们需要理智对待。首先要明确AI辅导员只能作为辅导员的智能助手或学生工作智慧助理。智能助手更多是协助处理知识传授、信息供给、答疑解惑等共性指引性问题,思想引导、价值塑造、情绪疏导等个性引导仍是辅导员的主责主业。其次,加强AI辅导员应用培训和资源整合。通过集成学生精准画像,搭建人机协同育人和工作风险预警研判多维应用场景,优化智能助手在复杂语境下的深度见解和情感交互能力,为辅导员精准育人提供分类依据。最后,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将道德、价值观等从源头嵌入智能助手的运行程序和工作逻辑,建立师生使用知情同意,强化伦理审查,健全AI应用匹配的数据安全等级、使用权限、传输标准、监测预警、应急响应、责任追究的全周期管理制度机制和负面清单,强化风险防范和应用治理。

  (作者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智慧教育 04用人工智能为高校辅导员科学减负 高晓妹2025-04-15 2 2025年04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