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以课程联盟推动48所高校在线协同教学——

打破“围墙”的课堂更精彩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5日 本报记者 尹晓军

  西北师范大学学生远程授课后,围绕技术如何赋能教学模式创新交流研讨。禅慧 摄

  在西北师范大学的一间智慧教室内,该校教育技术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张晶同时收到了3份作业反馈:来自本校导师的文献评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技术方案修改建议,以及企业导师关于其VR课件设计的用户体验报告。这背后,是西北师范大学牵头组建的“教育技术研究前沿”课程联盟——一个覆盖全国48所高校的特殊“教育共同体”。

  “课程联盟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以及单一高校的局限,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高校、政府部门、企业的专家和资源,实现不同高校师生间的实时或非实时互动与合作,通过外部资源的连接与共享完成学习与积累过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炯教授说。

  课程设计:把四十八所高校变成“超级教研室”

  在当今高等教育不断追求创新与发展的浪潮中,高校各专业前沿类课程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前沿知识素养、创新思维以及适应复杂多变社会需求的重任。

  然而,传统教学中依靠一位教师或同一所学校的多位教师开展前沿课程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视野拓展的需要;学生的互动局限在班级内,缺乏与外部深度交流学习,研究方向单一,或者内容陈旧,使得学生所学与实际行业需求脱节。

  “比如,我们的研究生想要了解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前沿热点问题,以前只能看公开发表的论文,会限制学术思维发散。”郭炯说。

  转机出现在2020年初。借力教育部“慕课西部行计划”,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发起,与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建立“教育技术研究前沿”课程联盟,以“轮值统筹、资源共享”为核心的校际在线协同教学模式,每学期设置3—4个主题,围绕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前沿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实现资源共享。

  在积极推进课程建设的5年中,联盟校增加至48所,并吸引了企业的加入,实现了学生与不同高校的师生、行业专家建立广泛连接,形成丰富的知识网络。

  “有一次围绕智慧教育中教育技术环境构建的主题,我通过与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同学在线讨论,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及实践进展。”西北师范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何冰坦言,多元交流让她了解了最新的行业应用案例。

  “课程联盟通过校际协同教学,不仅弥补了师资不足,更进一步发挥了社会资源优势,这样的形式,让前沿类课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深度。”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吴鹏泽说。

  机制创新:破解高等教育“协同困境”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共性需求,又要支持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需要在共性内容和个性化内容之间找到平衡。”郭炯坦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是课程联盟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曹梅表示,在课程联盟的模式下,教师兼具“课程设计师”和“跨校协调者”双重身份,需要根据学生的在线反应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教学过程的顺畅进行。

  经过多轮讨论,课程联盟提出由联盟内的每一所学校轮流主持一学期的协同备授课,发布丰富的学习资源,线上统一教学,课后协同反思。各学校在统一教学的基础上,分别组织形式各异的线下学习活动,有的学校是增加教学内容,有的学校是组织深度研讨,有的学校提供补充拓展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各种方式将本校的需求嵌入其中。

  但深层差距依然明显。通过对在线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如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参与非实时交流研讨数据的分析,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余亮发现,不同学校学生在协作中的活跃度不同。

  “这要求教师必须设计分层任务,借助平台中记录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时提问情况,以及课后学生参与研讨、完成作业等过程性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余亮介绍,联盟内高校以“轮流坐庄”的方式承担课程统筹安排的重任,教师们共同商讨、协同设计共性课程内容,形成分主题、递进式、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各校再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学生特点以及地域优势,补充个性化学习内容。

  课程联盟还利用统一的在线教学平台建立跨校学习社区,学生也可自由创建个性化的学习小组。“由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由组队讨论,然后形成对相关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的深度思考,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学习能力提升明显。”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郝建江感叹道。

  深层变革:重塑学生评价模式

  “现在我们的学生也能研究西安学校创客教学的数据了。”渤海大学教授马玉慧兴奋地展示学生在课后制作的“辽陕两地课堂互动对比分析”。在一次跨校沙龙中,渤海大学的学生与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马红亮共同探讨创客教育的发展方向,学生们将小组的研究结果和想法互相分享,实现了知识的双向流动和创新。

  郭炯介绍说,校际协同在线教学场景中往往呈现出高分散性、大规模等特点。为增强师生之间的连接,课程联盟将教学活动划分为大班授课、小组讨论和个体学习3个层级,让教师成为“知识节点”,学生通过不断连接其他高校的师生来扩展知识网络,促进知识的交流和碰撞,“通过小组协作,学生在跨校合作中与不同研究方向的师生互动,形成丰富的知识网络,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课程联盟组织各校教师围绕“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学术思维、跨校合作表现”4个维度,共同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与指标,并实时汇总各校学生相关数据,生成联盟整体的教学质量报告,对教学质量进行深度分析,识别共性问题和发展趋势,推动联盟整体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各校也结合自身实际,自主设计特色评价指标。“一些联盟校强化了对学术研究能力的评价,也有的会补充校内期末考试、课程学习答辩等,我们将这些任务产生的数据与基于课程联盟在线教学平台内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并为每个学生提供极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改进建议。”吴鹏泽说。

  在校际在线协同教学中,整体评价与各学校自主评价相结合的“智能协同评价模式”有效解决了教学质量保障及评价的效能性难题。“教育资源的流动也终将打破地域的藩篱。”郭炯期待,校际在线协同教学能形成更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网络,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教育报智慧教育 04打破“围墙”的课堂更精彩 本报记者 尹晓军2025-04-15 2 2025年04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