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明勇院士(右三)及其团队在做实验。学校供图

南昌大学校门。 学校供图
2012年在全校层面启动本科专业评价工作,2019年一口气关停33个专业,作为江西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南昌大学在教育部备案的专业是132个,2024年秋季招生专业只有92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资源有限,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南昌大学副校长葛刚介绍,近年来,学校通过重构学科专业布局,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人才培养特区和学科特区,打破专业与院际界限,在学科交叉融合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顶天立地”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
2012年,南昌大学已有120多个专业,每年还不断收到申请新增专业的报告。
“先有一流学科才有一流大学,可办学资源就那么多,与其扩张规模,不如引导学院把各级各类资源投入到本科教育中来。”葛刚回忆道,学校决定迎难而上,启动专业自我评价工作。
2017年,南昌大学被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着眼学校专业长期发展的《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指导意见》随即出台。
“如何在把握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持久性的同时,面向未来办教育,学校决定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毕业’的培养模式,对现有专业进行大调整、大改革。”南昌大学教务处处长范杰平说。
该项工作启动之初,葛刚等校领导每天坐在办公室,挨个做各个院长的思想工作。
最终,2019年,学校一口气关停了33个适用性不高、办学能力不强、招生就业不好的专业,并新增了10个面向未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需求的新专业。
“顶天立地,以满足国家战略和当下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每年都新增设置、压减停撤、动态调整一批专业。同时,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我们也在确保一些基础学科的发展。”范杰平介绍,学校对包括数理化生、文史哲、基础医学等10个专业在内的基础学科加强建设与投入。
同时,学校以3年一轮进行本科专业调整,现如今已完成了两轮。这项工作不仅建立起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其效果也不断显现。经济管理学院在该项工作启动之初主动关停4个办学优势不明显的专业,现如今,该学院只保留了4个本科专业,个个都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科资源得以更好汇集。
“试验田”蹚出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
入学时本来学的是经济管理,因为一则稀土实验班面向全校招生的信息,李思忆成为南昌大学2020级稀土实验班的学生,经过几年自主选课,毕业之际她选择拿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证。在南昌大学,和李思忆类似的情况并不少。
“在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教育是面向未来培养人,而现在我们的专业设置多是传统的学科思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如何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为此际銮书院进行了近十年的探索。”葛刚说。
葛刚口中的际銮书院,是学校于2015年以名誉校长潘际銮院士之名,开辟的一块人才培养试验田,现如今开办覆盖文、理、工、医的理工基础、国学、人工智能等9个实验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试验田试验什么?
宽口径、个性化、特色化的教育教学。
除了“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和“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书院还加大跨学科基础课的比重,让学生拥有宽厚的学科基础;单列科研创新和第二校园学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让李思忆评价书院给她带来的最大收获,她立刻回答道:“融合。”
“大一可以不选专业,面向全校选课、选导师,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课表。”李思忆介绍,书院实行导师制,导师与学生互选,并进行一对一指导,同时还可以参与到其他导师的科研活动中来。
际銮书院的探索对学校办学的启示是:不再单纯停留在专业的加减上,更多是探索如何融合并产生化学反应。
“现如今,我们给予政策,鼓励各个学院也办实验班,并鼓励用人单位也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社会适应力。”范杰平介绍,学校已经与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实验班,面向产业需求,培养多学科交叉型人才。
“红花”带动“绿叶”共同发展
江风益院士带领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发光二极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打破了日美等国垄断LED照明核心技术的局面,闯出一条半导体照明的中国道路;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院士及团队瞄准益生菌发酵菌种,形成了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蔬发酵专用菌种库,把益生菌发酵技术引入果蔬现代加工领域,并创制了果蔬益生菌发酵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体系……
在南昌大学,说起王牌学科莫过于“材料”和“食品”两朵“红花”,除了各自培养出本土院士,还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出了不少标志性成果。
如何让这两朵“红花”带动相关“绿叶”学科的发展一直是学校思考的重点。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学校正视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于2018年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一流建设学科中开展‘学科特区’试点,通过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推动在建学科培养和引进学科领军人才,产出标志性成果,提升服务能力和贡献度。”南昌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况学文介绍。
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成为学科特区探索的重要方面。
学科特区实行首席负责制,在职称评审中,参考院士评选程序和投票办法,将业绩材料和现场答辩相结合,对申请人的品德、能力和研究成果的贡献度及影响力等进行评审,强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
“经过6年建设,学科特区在学科交叉上定方向,形成比较优势,以优势学科为牵引,推动材料学科与化学、临床医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推动食品学科和公共卫生、机械工程、生物等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间与院际界限,凝练出8个学科方向。”况学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