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业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模式 培养卓越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4日 江晓燕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当代青年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当“Z世代”更习惯通过交互体验建构认知体系时,思政教育则需要重构教学场景,在保持理论深度的同时增强传播效能。在此背景下,四川工业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原理阐释—案例佐证—习题巩固”的三段式结构,多维发力,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载体、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创新,致力于培养大批卓越人才。

  创新教育理念

  学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面且精准地把握学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特长以及在思想认知方面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院积极总结并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分析学院内存在的教育问题,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微妙变化和情绪波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通过实践主题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在实践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差异,鼓励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赢得了学生的广泛信赖,成为他们学术成长和思想引领的双重导师。

  创新教学内容

  学院紧密结合地域特色与专业优势,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学院实际相结合。例如,学院通过组织“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四川当地的老红军、革命后代进校讲述革命故事,举办红色文化展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刻领悟党的历史与革命精神。此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全面增强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新时代青年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学院思政教师还将课程与历史和时代潮流等相关联,提高学生思政素养,通过引入历史素材和典型案例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另外,学院思政课教师还在教学中引入国际比较视野,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与发展,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学院打破学科界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性思考和研究,培养他们的学术创新能力。学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载体

  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学院积极将教育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如制作精美的课件、开展线上教学、运用智慧教室等,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为个性化教学和精准教育提供支持。学院研发了网络思政课程,搭建了网络学习平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思政内容。为学生创造便捷高效的网络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学院注重网络宣传,例如,在学院网站设立新闻动态栏目,对以红色文化和李调元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进行宣传,将思政教育与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通过这一栏目的设立,学院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院学生的思政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全面增强,同时深入学习和感悟李调元文化,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实现了思政教育与历史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在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院不断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开展多元化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专业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研讨会等,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组织安排“以老带新”工作,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培训,组织“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专题培训与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组织教师参加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强化教师教学能力。

  完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关注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还要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社会服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表现。学院创新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领导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学院不断强化激励机制,设立教学优秀奖等多种奖项,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向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突出、师德高尚的教师倾斜,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业绩。

  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学院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团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团队等,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在团队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教学改革、科研项目研究、教材编写等工作,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整体实力,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与其他学院的教师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共同申报跨学科研究项目,并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院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师德标兵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院建立健全师德监督与考核机制,将师德师风表现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考核体系,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进行严肃处理。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措并举,积极创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载体、师资队伍建设,这些教学策略促使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解决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困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聚焦未来,四川工业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寻求各种形式的积极创新,推动质量提升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守好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江晓燕)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7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模式 培养卓越人才 江晓燕2025-04-14 2 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