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3日,在浙江省金华市横店影视城,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视觉中国供图
4月春暖花开,正是研学旅行的好时节。作为一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研学活动的开展应“游”“学”兼顾,切实提升育人效果。
构建研学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的第一要素,在成果导向教育中,从课程内容设计、实施过程到评价,都离不开对课程目标的认识、掌握及实现。
宏观把握总体目标。研学课程应立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六方面综合能力:一是认知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生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研学中开阔眼界、主动思考,将知识点系统、有序地组合成某种学习架构,进而改变行为、解决问题、提升自我;三是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相互认同和尊重,勇于担当,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感受团队荣誉感;四是生存能力,通过深入大自然、深入社会,锻炼自己动手、对抗外来风险的能力以及谋生技能;五是幸福能力,通过研学活动发现美好,寻找兴趣点,培养感知生活乐趣的能力,做到自愈自渡、自洽内求、达观内省;六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制作的意识,发展个体形象与抽象思维,在研学体验、探究活动中创新发展。
微观参照具体目标。研学课程应设置有梯度的研学课程目标,要就学生的年龄、学段、已有知识结构、校园课程特色等内容综合分析研学旅行的主体针对性,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所规定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层面的目标进行综合考量,尽可能涵盖各个层面,并突出重点,找到具体落脚点。比如,对于小学生,以体验为主,让学生形成价值体验;对于初中生,以感悟和理解为主,让学生形成价值体悟;对于高中生,以价值体认为主,形成较为稳定、成型的价值观方法论。
遴选有区分度的课程内容
研学课程内容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应根据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知识领域的侧重点以及学习方式的不同,构建主题课程内容框架。
明确研学课程主题。主题式课程设计有助于把握课程的逻辑主线,避免课程内容的零散化、碎片化、无序化。研学课程设计者要做好主题甄选,通过实地调研、校外资源搜集、校内学生兴趣需求调研等,基于学生的成长规律、身心特点及发展需求,设计具有可行性的研学课程主题和研究子课题。主题要贴近生活实际,选择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要寓教于乐,立足学科知识的需要,保证主题能够融入趣味性学习活动;要扎根学生成长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应其理解能力;要目标明确具体,同时尽量做到主题跨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气息,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从资源到课程体系的转化。一是实现从旅游资源向知识点的转化,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各级各类学生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中的阶段性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内容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模块、知识谱系,挖掘旅游资源与多学科教育内容的结合点,进行充分融合。二是实现知识点向适合各年龄层次学生可以接受的教育教学语言的转化,思考如何将知识点以语言、文字、图像、音视频、互动活动、实践体验等形式的教育教学语言呈现出来,不仅要明确其时间、具体主题等,还要充分分析知识结构、深度、身体素质、认知水平和教学需求等学情因素,了解其活动目的、教学需求等,融入知识点和教学大纲开展课程设计,做到知识点的串联并扩展到相关教学目标。三是实现由教育教学语言向空间场景活动的转化,课程设计者要充分考虑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及课程主题的限制,做到系列课程步步递进,让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知识融入和内化。
突出成果导向的实施手段
研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生成性、动态性,其组织实施是整个研学的核心环节,实施过程中要围绕综合素质培养的总体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
突出学生主体性。研学旅行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课程主体意识。行前让学生参与主题的确定和开闭营式的筹备,向学生征求意见并尽可能吸收学生的合理建议。行中教师要创设教育情境,搭建课程实施交流展示平台,组建研学小组,创设专家讲师、同伴辅导、个性化学习、资源平台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主动参与、团队协商,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导者、发起者。
引导学生深度实践体验。优秀的研学课程设计应该在创造性解决问题、体验性合作学习中建构知识与人格,让学生由“认知学习”向“整体(深度)学习”转换。研学课程要充分发挥研学教育知行合一、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寓教于景的优势,充分利用研学基地的真实场景链接课本与现实、学校与社会,多形式、多渠道、多维度开展沉浸体验式、任务探究式研学活动,让学生观、讲、读、论、行、动起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通过设计符合学情的驱动性问题,联结多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情感,引导学生在研学基地、场馆空间开展深度探究。
强调个体发展的课程评价模式
有别于传统课程,研学课程评价更加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化以及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以便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向、激励、助推、教育等功能。
评价主体多元化。研学课程的评价应遵循其自身独特规律,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评价网络。评价者可以是学生个体,或是学习小组和整个班级,也可以是教师,还可以是学生家长和与研学旅行有关的部门、社区组织及各行业人才,通过各评价主体相应权重,科学综合测定最终结果。其中,尤其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开展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学习和勉励,有助于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
评价内容多维化。研学课程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取,更应强调过程、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研学课程既要针对研究性学习各阶段内容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以及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计划等展开评价,又要重视对学生在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的言行举止、集体观念等方面的评价,即重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的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化。研学课程的评价应采取更为灵活开放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单项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成果展示型评价相结合,除了打分、考试等评价方式,通过研学征文评比、摄影比赛、调查报告、研究笔记展示等方式,更好地挖掘研学课程的内在价值,寓教于乐,融学于趣。
(作者系福建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