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其中,评价评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
上周,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进就业评价改革”,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工作评价结果使用,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等重要因素。
也是在上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调研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提出准确理解教育强国建设对评估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找准新时代评估工作的全新定位。
何谓新要求、新定位?
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数量向内涵质量转变、从量变向质变“跃升”、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重要阶段,亟须解决攻克高等教育对国家战略的支撑力引领力不足、学科专业和社会需求匹配度有待提高、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与学龄人口变化尚未完全适应等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需要教育战线全面推动教育观念、推进方式、评价机制的转变。通过科学评价,克服“大而全”“同质化”问题,倒逼教育改革,构建起学校、师生、用人单位立体多维评价体系,抓实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后一公里”,增强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
就拿《意见》来说,优化培养供给体系被置于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位置。优化培养供给体系,关键就在于推动高校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让人才培养更加契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如此,必须搭建科学完备的监测评价体系,以评价为牵引,推进高校加快学科调整和结构优化。
这也是为什么“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
而要以科学的评估体系引导教育改革发展,则要正本溯源,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家核心利益,把完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工作做扎实。
需要注意的是,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战略研究。
怀进鹏在调研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时指出,要全面加强国内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分类发展研究,全面梳理高等教育分类和布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同一天,怀进鹏还调研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强调“认真分析专业设置和就业的关系,深入研究涉外人才市场需求”。
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教育重大问题研究,教育部多有部署。今年2月,教育部曾召开会议,聚焦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加强教育战略研究相关工作,强调要“不断提高教育研究专业化水平”。
“要把握重点问题,突出实效,持续提升教育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度。”——此刻回望该场会议对于教育研究的期待,并结合教育评价工作的新要求、新定位,教育战线应清晰把握其中蕴含的实事求是的方法论,通过高质量的教育研究,抓好各项工作,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作者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