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沭阳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怀文小学这所民办小学历经二十二载光阴,以“真”立校,以“同”聚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系,以现代教育为枝干,雕刻出“君子教育”的诗意样本,培育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教育森林”。这里既有千年儒学的智慧积淀,又有创新实践的时代脉动,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坐标。
理念铸魂:“四位一体”构建价值坐标
一是教育初心。进入沭阳县怀文小学大门,便可见黑色大理石上的金色“真”字校训如晨星闪耀。这既是怀文小学的“精神图腾”,也是学校举办者教育理想的凝练表达:“教育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生命与真理的真诚对话。”这种认知正在转化为系统化的价值体系,引领学校课程体系和行为体系共同发力,谱写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精彩篇章。
二是文脉绵延。在办学理念层面,学校的“怀德怀恩,博爱博文”理念承袭着孔子“君子不器”的育人观。既蕴含着《论语·里仁》中“君子怀德”的道德坚守,又彰显着《礼记·学记》“博习亲师”的治学精神。学校将“君子怀德”与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熔铸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哲学。这一教育哲学不仅深植于“经典诵读”“礼仪修养”等特色课程设置,更融入日常言行——当青年教师蹲下身与学生平视对话,当学生在宿舍主动为保洁阿姨递上温水,师生间互敬互爱的细节,绘就了和谐共生的校园风景。
三是精神灯塔。学校精神的塑造同样充满匠心。“见贤思齐”四个鎏金大字悬挂于墙面,如晨曦中的灯塔,指引着师生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这灯塔之光不仅照亮了学子的求学之路,更点燃了他们心中对真知的渴望——每次课间,总有学生驻足于“见贤思齐”字下,仰首品读这千年古训,让先贤智慧与少年理想在光影交织中悄然相融。
四是育人基石。在这里,“一训三风”不再只是静默的文字和墙上的标语,而是教学楼转角处“图书角”记录的学生每日“学而不厌”的自我叩问,也是教师在教室里、办公室里“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以上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具体教育行为的实践,印证了学校的教育哲学。当“止于至善”内化为师生的行为准则,“诲人不倦”升华为职业信仰,学校教育便完成了从知识传授到精神启蒙的跃升——这正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生动图景。
制度塑形:春风化雨涵养君子品格
如果说价值理念是学校教育的灵魂,那么制度设计便是筋骨,二者共同构建起人格教育的完整生态。
一是“圆桌研讨”。学校认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浸润而非强制。怀文小学的20余项规章制度,经过师生三轮九次“圆桌研讨”,依托“调研—听证—实践—优化”的螺旋提升机制持续精进,现已转化为知行合一的生活模式。这些镌刻着学校精神文化的制度,正以潜移默化之势厚植学生的精神底蕴。晨诵《三字经》孕育了“三省吾身”自省制度,让学生学会和谐相处。餐厅管理“净静敬、无勿毋”六字诀不仅践行了光盘行动,更培育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学生在排队取餐时轻声细语,用餐时自觉保持安静,餐后桌面整洁如初,就餐秩序井然有序,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对食物的敬畏与感恩。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正是怀文小学“润物无声”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二是行走塑格。校园“行走教育”以直线轨迹、方正转角为起点,为学子铺设规则意识的基石。这看似简单的行走规范,实则是学生精神世界的自我雕琢工程。当青葱身影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几何之美,挺拔的不仅是少年的脊梁,更在时光流转间锻造出克己复礼的“慎独”品格。在怀文小学,无须警示线的约束,也没有督导员的巡查,那份根植于心的慎独精神已然在学生心中破土抽芽,将文明举止熔铸为流淌在血液中的生命基因。正是这份行走中淬炼的规矩意识,指引他们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走出气象万千的生命轨迹。
三是师德共生。学校积极倡导“师范生行”的育人理念,通过构建浸润式师德养成课程体系、搭建教育实践浸润平台、完善师生双向评价机制,将师范特质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师者风范犹如立身明镜,在常态化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教师们以“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言行示范,春风化雨般引领学子自觉践行“课堂纪律、学术诚信、礼仪规范”三重行为准则。而青衿守规的群体画像,在晨读暮修的琅琅书声里,在一日三餐的彬彬有礼中,在“四慧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时,具象化为可观测、可量化的成长轨迹,这种规范化成长模式又促进教师队伍持续精进,以更严谨的治学态度关注学科前沿,以更深厚的人文情怀设计教学方案,以更高远的精神境界淬砺自我。师生在育人场域中共生共长,当教师的学术造诣与人格魅力形成共振,学生的规范意识便升华为价值认同,这种双向奔赴熔铸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共同体”。
景观叙事:立体画卷展现文化兴校之路
一是“青铜脊梁”。学校尚水广场东侧矗立着百年龙枣树。古树的虬根楔入石隙,枝丫直指苍穹,树皮如青铜般镌刻着世纪风霜,枝干在风中舒展筋骨,年轮记载了与大自然的对话。古树根系编织大地掌纹,树冠托举星辰,铸就起校园的“青铜脊梁”。晨光穿透枝叶,在青石径上投下斑驳箴言;暮色中枝柯蘸染星辉,书写夜空狂草。这“青铜路标”以年轮铭记光阴,用生命滋养曲中求生长相。师生在树荫间触摸时光肌理,聆听智慧密语,让古树年轮与青春脉搏共振,共谱教育华章。
二是杏坛之光。行知路西侧,巍然矗立的孔子雕像宛若一座思想灯塔,昭示着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箴言,以青铜为纸、时光为墨,诠释着求知与省思的辩证哲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训诫,则如清泉浸润师生心田,传递着“仁者爱人”的精神之光。这些跨越千年的智慧结晶,似春雨甘霖滋养心灵,为学校教育注入不竭动力。
三是德行图谱。为激发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学校匠心独运地以多元书体镌刻孔子箴言,构筑起承载校园文化的“《论语》柱林”。浮雕柱身上云蒸霞蔚、山峦叠翠,让抽象哲理化作可触可感的艺术长卷。与之交相辉映的文化墙上,“仁义礼智信”的德行圭臬与“温良恭俭让”的修身准则,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勾勒出流动的校园文化图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学校创新诠释,既保持着庄重气韵,又焕发出新时代的青春光华。当甲骨文的苍劲遇见彩绘的绚烂,当青铜器的纹样融入现代光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跃动的生命体。师生每日穿行其间,或驻足品读,或凝神静思,圣贤智慧如晨钟暮鼓叩击心扉。这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熏陶,让忠恕之道化为待人接物的温度,使格物致知成为探索世界的指南针。在岁月流转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已深深融入师生血脉,化作照亮人生航程的星光。
四是知行合一。学校主干道“行知路”贯穿校园肌理。镌刻“彳失口亍”(gàn)字的磐石静卧道旁,将“行知”二字熔铸成智者低语,吟诵着“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的教育真谛。“行”,是以脚步丈量土地的温热,是社团活动中跃动的青春剪影;“知”,既是显微镜下的细胞图谱,也是文化典籍里流转千年的智慧星辉。当墨香与泥土气息在实验室里交融,当方程式在社区实践中绽放光彩,当长廊壁上“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箴言如春雨般浸润心田,学校让每个文化字符都生出了“行走的双足”,每个知识都长出了“实践的手掌”。
“彳失口亍”字石与校训墙的珠璧交辉,构筑起立体的教育坐标系。当行知精神化作饱满的种粒,沿着文化脉络渗入实验室的玻璃器皿、运动场的橡胶跑道、艺术教室的琴键缝隙,整个校园便成了会呼吸的育人场域。在“真”字校训的照耀下,每个“怀文人”都成为执着的追光者,他们以显微镜观察真理的纹路,用试管丈量理想的浓度,终将在知行相长的螺旋阶梯上完成生命境界的淬炼与升华。
在这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流淌着智慧活水的精神长河。当师生触摸魏碑的刚劲笔锋、品读瘦金体的风骨神韵,当“温良恭俭让”化作走廊里的童谣,当“三省吾身”成为学生日记本上的印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已悄然融入师生生命脉络,滋养着每个“怀文人”拔节成长。
育人实效:二十二载深耕彰显文化力量
当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物理空间转化为精神符号时,育人成效逐步显现。近年来,学校在德育创新领域收获了累累硕果。
二十二载深耕不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已成为学校教育初心的生动注脚。在近2000篇教师随笔中,既有课堂创新的火花迸射,又有育人智慧的深度反思。18期校刊《怀文》不仅刊载着师生精心创作的作品,更映射出校园文化的细腻纹理。校本教材的创新研发凝结着深刻的文化自觉,《弘美》《八音》等六部自编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校长在教材序言中写道:“我们既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更要成为未来君子的锻造者——这正是新时代‘君子教育’的使命所在。”这项探索架设了古今对话的桥梁,为学校人格教育开辟出崭新路径。学校有严坤、高林毅、杨坤等多名毕业生考取国内知名学府,育人成果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蓬勃向上的文化生态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自创校以来,学校持续多年获得沭阳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教科研先进单位和书香校园等殊荣,更以强劲实力相继获得宿迁市红领巾示范学校、青年文明号、首届诚信办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在特色育人领域构建起多维立体的育人矩阵,先后挂牌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校、中华经典诵读实验基地,更跻身“十四五”重点课题核心实验校之列。
怀文小学既有古典园林的雅致韵味,又有现代校园的蓬勃生机。在这里,每一堵墙、每一棵树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一名师生都在践行着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正如校长常说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在办学校,而是在培育文明的火种。”
怀文小学的育人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滋养师生人格的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牵手”现代教育,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怀文小学这种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坚守,既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生动注脚,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一道亮丽的教育风景线。
(田作明 伍肆 陶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