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报国 安全为民 创新发展

——郑州大学力学与安全工程学院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实践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0日 李晓玉 刘雯雯 王利霞 李倩

  郑州大学力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前身为1963年成立的郑州工学院基础部。经过60余年的积淀与发展,学院已构建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围绕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本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工程人才。目前,学院下设工程力学与安全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分别于2021年、2022年获批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学院开设“力学+未来机器人”创新实验班,融合力学基础研究与机器人前沿技术,探索交叉学科育人新模式。

  重师德铸师魂

  建强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研讨、案例分享等形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形成了“敬业奉献、立德树人”的优良教风。

  同时,学院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制定系统化建设方案,构建“顶层设计—重点突破—全面覆盖”的实施路径。2020年以来,学院获评河南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郑州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优秀课程建设团队1个,获批郑州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8项、郑州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示范课程13门,形成了持续发展、全面深入、深度融合的良好态势。

  依托“老中青传帮带”培养机制与产学研协同模式,学院教师队伍教学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学院教师共荣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3项,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和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等多个奖项,充分彰显了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

  建“金课”创一流

  打造多维课程体系

  力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不断创新为重要路径,凝聚团队力量,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院已构建起“国家级别—省级—校级”三级一流课程体系,共建成“材料力学”“安全工程概论”2门国家级别一流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及3门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

  在原有多门一流课程的基础上,2024年,学院又以“数智化”为牵引,以材料力学为龙头,着力打造涵盖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三大基本课程门类,包含“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实验力学”“力学中的诗与美”等多门课程的全模块、全过程的新形态数智化课程集群。

  课程建设的丰硕成果得益于全面深入、不断坚持教学改革。2024年,学院共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批河南省教改项目2项、“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获批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2项、数字化实验课程1门、新形态实验教材1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教材建设项目2项,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

  强实践促创新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构建“以赛促学、以创促教”的实践育人体系。

  学院通过开放科研平台、设立专项创新创业基金、引入企业导师等举措,全方位支持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与科研实践。2024年,本科生团队荣获国家级别学科竞赛奖项12项、省级奖项86项,成果显著。

  2024年,学院以服务国家重大工程与人工智能时代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工程力学、安全工程两个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率先开设“力学+未来机器人”创新班,构建“学科交叉、实践贯通”的育人体系,为学院专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力学+未来机器人”创新班采用“学科交叉、实践贯通”的育人体系,强化“一制三化”(导师制和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培养机制,着力培育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为学科发展与行业进步注入新动能。

  新时代新征程,郑州大学力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将继续秉承“力学报国、安全为民、创新兴邦”的使命担当,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引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瞄准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学术高地与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学院将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领军人才,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贡献智慧与力量。

  (李晓玉 刘雯雯 王利霞 李倩)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2力学报国 安全为民 创新发展 李晓玉 刘雯雯 王利霞 李倩2025-04-10 2 2025年04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