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产教融合驱动水利人才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0日 卓春英 黄银华

  作为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和重庆市高水平高职学校立项建设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深耕职业教育改革。学院自2013年起系统推进教学改革,依托产教深度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赋能课堂生态,形成“四类型、四维度、二课型、多接口”(以下简称“442X”)课程框架与“目标—内容—路径—评价”四融思政路径,实现基础课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的转型。

  重构课程体系

  打破专业壁垒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重构“442X”课程教学模式,破解学院数学教学课程内容与专业需求脱节的难题。

  “四类型”聚焦创新科技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四类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对接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需求。例如,在智能汽车领域,学院教学团队以“汽车行驶问题”背后的数学原理为项目载体,设计“两篇章两项目九任务”模块化教学内容,将微积分知识嵌入刹车失灵安全停车专业场景,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应用”的转化。通过“产业需求—数学原理—教学项目”的逆向开发逻辑,课程内容与智能制造、水利工程等12个专业群形成深度耦合。

  课程体系以“高等数学”“数学建模”“数学创新思维”“人文数学”四维课程为核心,形成“服务专业+人文素养+创新思维+发展技能”的复合框架。其中,“人文数学”融合水文化特色,开发“川江号子中的数学智慧”“古代水利工程中的几何原理”等案例,通过巴渝文化、工匠精神与数学严谨性的融合,引导学生感悟科学伦理与职业价值。同时,依托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二课型”设计,构建动态课程菜单:必修课模块夯实学生的基础数学能力,选修课模块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思维,满足水利、电力、汽车等九大专业群的差异化需求。

  “多接口”机制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校企联合开发“X”接口课程包,实现四类人才与四维课程的灵活排列组合。例如,面向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增设“农业大数据分析”接口课程;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嵌入“工业机器人运动轨迹建模”实训项目。近3年,该体系已动态调整课程组合32次,开发产教融合案例库150个,在智慧职教云平台建成“应用高等数学”课程,选课单位超200家,资源访问量突破146万次。

  AI赋能教学

  激活课堂生态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重水智课”智慧教学平台为核心,构建“生成式课堂”,推动“探究式·四环节”教学法,形成“专业探问题—问题引知识—知识建模型—模型拓应用”的闭环学习路径,实现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的课堂革命。

  课前,AI精准画像,重构教学起点。依托UClass智慧教学平台与AI算法,学院实现学情数据的全维度采集与分析。系统通过智能汽车、水利工程等专业场景的案例库,自动生成分层任务单。例如,针对汽车专业学生,AI基于知识图谱推送“汽车刹车距离建模”案例,关联微积分中的导数与积分知识点,并嵌入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平台还能识别学生知识盲区,如通过“断电安全技术”项目的学情热力图,动态调整教学重点。

  课中,虚实融合,打造沉浸式学习场域。学院通过AI与Thinkster Math评估学生学习能力和风格,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和资源。促进师生角色转换,共同建构学习空间。实现课堂教学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促进师生交流与互动,生成更多问题和猜想,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课后,数据驱动,构建能力成长闭环。教学平台通过AI生成个性化知识迁移报告,涵盖知识掌握度、建模逻辑缺陷、思政素养提升建议等维度。教师依据AI提供的“教学策略优化图谱”,动态调整分层作业与拓展任务,形成“数据采集—智能诊断—策略迭代”的精准育人循环。

  思政融合评价

  打造育人共同体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水利精神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水文化为魂、专业需求为脉、职业素养为核”的育人共同体,形成可量化、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模式。

  学院以“三观”“四有”“五爱”为思政评价维度,设置29个观测点,实现思政目标与数学能力的双维映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五爱”即“爱党、爱国、爱校、爱水、爱业”。

  学院出版《人文数学》专著,提炼“川江号子中的数学智慧”“古代水利工程中的几何原理”等特色案例,将巴渝文化、水文化基因植入数学课堂。例如,在微积分教学中,以“大禹治水”故事阐释“化整为零”的积分思想,结合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治水方略,解析数学模型中的系统思维;在立体几何模块,通过三峡大坝曲面设计案例,融入新时代水利精神。

  学院组建“学科教师(70%)+专业教师(20%)+企业导师(10%)”跨学科团队,实施“1+1+1”结对工程。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教学设计,将安全生产规范、成本控制意识等职业要素转化为量化指标。例如,在数学建模竞赛评价中,设计工程师从“工程可行性”“环保合规性”等维度的评分占比达30%。建立过程与结果双向动态评价机制,通过UClass智慧教学平台采集课堂互动、虚拟实验、社会实践等数据,AI生成“思政素养成长曲线”,实时反馈至教学改进。

  近3年,学校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等奖5项。建设重庆市市级公共基础课程嵌入专业情景的“134”教学模式实践探索——“应用高等数学”“课堂革命”典型案例1项、思政软著1项、重庆市市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在社会影响层面,改革经验被权威媒体专题报道,相关经验在成渝地区5所高职院校推广,惠及1.8万余名学生。

  (卓春英 黄银华)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1​产教融合驱动水利人才高质量发展 卓春英 黄银华2025-04-10 2 2025年04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