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干里的“城南旧事”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0日 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龙船初级中学八年级(7)班 杨智晨 指导教师:龚善军

  寒假翻开《城南旧事》,原以为书中老北京的胡同离我很远,可当读到英子趴在四合院门槛上啃驴打滚时,我突然想起了柏杨坝镇的豆干摊——原来,无论北京还是利川,童年的味道里都藏着文化的根。

  书中,英子说:“驴打滚的黄豆面沾在嘴角,就像偷吃了太阳的碎金子。”这让我想起外婆做的柏杨豆干。书中提到的“手艺人”,不正是镇上做豆干的老师傅吗?他们凌晨三点磨豆、点卤,竹匾里的豆干压得方方正正,像一本本待写的书。我曾问外婆:“为什么豆干非要用龙洞沟的泉水?”她笑着说:“就像驴打滚要用京城的黄米,柏杨豆干的魂在水里。”原来,《城南旧事》里“手艺人的讲究”,在我的家乡也有着一样的传承。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唱话匣子”的片段。英子蹲在胡同口听话匣子,而我记忆里最熟悉的则是柏杨坝镇的灯歌。书里写“拉洋片的吆喝声能穿透三条街”,我们镇上正月闹灯歌时,锣鼓一响,连山涧边的竹子都跟着晃。家乡的老人们则唱:“妹娃过河莫心慌,十丈波浪九丈光。”这调子虽不如书中京剧婉转,却像豆干一样质朴筋道。我终于明白:无论是老北京的戏匣子,还是利川的灯歌,都是老百姓给日子添的“滋味”。

  读到宋妈离开英子家时,我的眼泪掉在了书页上。书中说“宋妈的小毛驴永远留在了城南”,而在我家乡大水井古建筑群的砖瓦上,也刻着无数离别与重逢。去年在景区参观时,导游指着一块砖雕说:“这是清代留下的,画的是母亲给远行儿子缝衣,旁边还刻着‘晴耕雨读’四个字。”我突然觉得,大水井的每一块砖都像《城南旧事》里的句子,把人间冷暖都砌进了时光里。

  合上书时,夕阳正洒在院中的豆干筐上。英子说“爸爸的花儿落了”,而我想起外婆的叮嘱:“豆干要切得薄,才品得出山水香。”原来,《城南旧事》教会我的不仅是怀念童年,更是发现平凡生活里的文化印记——北京胡同的驴打滚,利川山间的豆干,都是中华文明长河里的浪花。

  这个假期,我在书页间找到了故乡的影子。也许未来我会走过更多地方,但柏杨坝镇的豆干香、灯歌调、大水井的檐角铃铛声,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城南旧事”。

  (指导教师:龚善军)

中国教育报美好少年 04豆干里的“城南旧事” 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龙船初级中学八年级(7)班 杨智晨 指导教师:龚善军2025-04-10 2 2025年04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