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经济管理与公共事务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通过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推动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助力学生顺利融入职场。
构建层次递进的目标体系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必须将劳动精神与职业能力紧密结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聚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总体目标,确立了“树立劳动意识、掌握基础劳动技能、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目标、“提升专业劳动能力、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的进阶目标、“形成综合职业素养、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高阶目标的目标体系。这一逐步推进的目标体系既能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能促进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打造协同呼应的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衔接“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拓展课”。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通过“劳动+电商”课程体系设计,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专业能力。在专业基础课程“劳动教育”中,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基本价值,并通过“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掌握电商行业的劳动特点;在专业核心课程“网络营销”中,结合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在专业拓展课程“网络直播运营实务”中,通过乡村振兴项目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体系设计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确保学生能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场景结合,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塑造全程贯通的实践模式
学院注重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确保实践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并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网络直播运营实务”课程为例,课程以“农产品营销项目”为载体,实践模式包括四个阶段:一是学生开展选品、脚本撰写等直播准备任务;二是结合真实产品或服务,进行内容策划、推广实施等直播运营活动,让学生在真实业务环境中体验劳动价值,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优秀直播案例,进行数据分析、二次传播等直播复盘,提升反思能力;四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直播电商、乡村振兴竞赛,以赛促学,强化对实际工作的应对能力,培养全面的职业素养。这一实践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帮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理解劳动价值,通过劳动过程提升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适应力。
打造融合一体的师资队伍
为确保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实现“一体化”。立足校企合作与产教深度融合,学院建立校企双向挂职锻炼机制,形成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师资模式,注重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结合,打造双重素养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推动校内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力,进一步增强其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学院引入行业骨干、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增强劳动教育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通过示范作用,培养具备劳动意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教师。例如,电子商务专业通过阿里巴巴“双十一”项目,邀请企业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分享实践经验。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提供精准教学,还能通过劳动实践为学生提供深入指导,推动学生职业发展和劳动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增强教师在行业中的实际应用能力,确保教学的适用性和前瞻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建立了全面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涵盖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等维度。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和学生自身。专业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评估其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企业导师通过岗位实训表现评估学生的劳动品质和技能;辅导员则从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和劳动行为变化入手,评估学生的劳动素养。通过这一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成长,并为教学和实践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多维度的评价方式促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也为学校后续的教育改革和提升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袁明兰 张培莹 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