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工科建设正在进入新阶段,大学数学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基础课程,要在新理念、新行动引领下开展理性自觉的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紧密贴合时代脉搏,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创新素养为引领,以全面提升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程质量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多措并举,推动学校(科学院)数学教育改革。
学校(科学院)自改革实践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果。“‘贯通融合、创新驱动、数智赋能’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等6个大学数学项目获批省级项目;学校(科学院)获评大学数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出版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自编教材10部,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山东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近年来,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金奖3项、国家级别奖励279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国赛特等奖2项,成绩位居山东省属高校前列。
AI赋能,创新智慧教学模式
学校(科学院)积极打造“分层渐进开放课程+新形态教学资源+AI智慧教学平台”的一体化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体系,贯通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准大一、大一、大二学生开设“高等数学”线上前置新课程,并针对高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差异化需求,开设“数学精选”“工科数学选讲”“大学数学竞赛”等线下新课程,形成了通识教育、竞赛知识与考研提升有机融合的渐进创新开放课程体系。
学校(科学院)建设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程知识图谱,打造同步异步结合、课内课外融合的教学互动关系,形成线上线下二维结合,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衔接,空间、平台、资源等多维融合的智慧教学模式。同时,学校(科学院)自主开发CG平台试题库、案例库,通过录制知识点视频,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上创建SPOC课程、在中科云教育平台开放中高衔接在线课程、在智慧树网建设大学数学AI课程,累计浏览量超16.7万次,学生课程结业考核成绩名列前茅,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重培强教,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学校(科学院)建立“养成式”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依照“新进教师—骨干教师—资深教师”培养路径,设置“配备指导教师—促进成果孕育—经验迭代传播”培养任务,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与蜕变。
学校(科学院)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认真参加师德师风讲座,学习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典型案例,提高团队成员道德素养和专业水平。组织教师开展“1235思政微课堂”,深入挖掘大学数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学校(科学院)建立“院级—校级—省级”竞赛体系,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通过组建教学团队,统一打磨参赛作品,更新教学理念,研究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技术,完善教学设计,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近两年,学校(科学院)大学数学教师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人次、全国高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创新示范交流活动一等奖1人次、山东省本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二等奖1人次、校级奖励3人次、院级教学竞赛奖励11人次,彰显了大学数学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为学校(科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优化体系,推动专业建设升级
学校(科学院)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产出导向,对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根据不同专业制定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考核方式,迭代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并为67个专业编写“大学数学+专业”应用案例,收集专业学生学习数据,分析专业知识点的达成度,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科学院)紧密围绕一流大学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研素养、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核心,实施“项目+实践”专业教学模式,努力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相互支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多元协同,凝聚改革发展合力
学校(科学院)积极推动多校协同提质,承办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研讨会10余场,携手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以及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等优秀中学,共同探讨高校与中学数学衔接建设新路径,夯实中高衔接基础内容。
多年来,学校(科学院)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未来,学校(科学院)将继续深化数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致力于将数学学科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势学科,为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数学人才贡献力量。
(曲文蕊 杨苗苗 李承玲 王晓丽 李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