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把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作为重要的改革任务。高校就业育人工作如何有效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成为高校亟须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
近年来,山东大学深刻把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的时代定位,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全链条优化育人工作,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践行强校兴国的办学使命。新时代新征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优化学科设置、人才培养、高质量就业各环节,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高质量优秀人才。一是强化价值引领。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分别讲授“开学第一课”,借助校史中的动人故事和案例,激励毕业生将“小我”融入“大我”,持续开展赴西部、基层和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就业毕业生暨服务国家战略就业先进集体表彰,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二是强化专业调整。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学校大力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了19个战略性新兴专业,形成了“优、特、新”的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强化考评激励。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高质量发展纳入学校中层领导班子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经费、生源、人才、空间等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突出就业工作评价反馈,有效构建全员促就业格局。
聚焦服务区域发展,践行供需适配的改革导向。高校是区域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也是区域发展的创新源头和动力引擎。要探索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学校主动找准“厚植齐鲁、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多维发力。一方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学校通过与山东能源集团共建未来技术学院、与浪潮集团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产教融合,构建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优势学科服务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反哺优势学科”。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开设“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商业领导力”等微专业,主动匹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促进就业端对接,优化招才引智服务。深入推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访城(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构建校院两级就业渠道拓展工作体系,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率团,各学院(培养单位)班子成员带队,先后前往央企、国企、行业头部企业及其关联企业走访,与重点省市区域、重点用人单位共建“产学研就”创新实践基地和“双博”(博士后、博士生)创业实践平台,推动校政地企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和融合式人才合作关系;创新设立专精特新“小巨人”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人才周”和企业集团“人才日”等活动,突出市场化就业导向,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菜单式与精准化的校园招聘服务,创新地方引才聚才与校城、校企合作新模式。
聚焦就业能力提升,践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能力结构提出新要求、新变化,学校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将就业育人融入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实践养成,构建精准化、个性化、立体化的多元育人场景。一是高质量建设“生涯发展:学业与职业目标养成”必修课。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为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业生涯画像,构建本科生全覆盖、学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联动的工作体系。建设“山小芽”AI生涯发展助手,精准识别学生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朋辈导师力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业职业目标及达成路径,构建了“生涯发展课程—智慧咨询平台—职业规划大赛”三位一体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新模式。
二是高标准健全有组织就业实习工作机制。全面深化与高水平科研院所、政府、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持续扩大毕业生实习实践基地数量和规模,形成以参访学习、政务见习、岗位体验、带薪实习、科研实践和求职考察等为形式与内容的学生就业实习活动体系,组建团队赴全国多个省市开展“成才报国”政务见习专项行动,赴相关行业领域和企业集团开展“强国有我”就业实习专项行动,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践实现就业。
(作者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